“師范熱”能否持續熱下去
金秋九月,第37個教師節如期而至。教師節前夕,一股“師范熱”受到廣泛關注,在不少省份,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的錄取分數線都再創新高,一些學生甚至放棄綜合類名校而選擇師范類高校。
考生為何青睞師范?如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讓這種“師范熱”持續下去?準教師們的培養環節還有哪些瓶頸亟待突破?
“師范熱”彰顯“教師熱”
師范專業熱不熱,錄取分數來說話。
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綜合評價批次和普通批次的投檔最低分首次超越同濟大學,公費師范專業所在的提前批次錄取線更是漲幅明顯。該校漢語言文學公費師范專業新生王潤琪(化名)說:“我的分數超了往年錄取線不少呢,今年竟然差點被調劑!”
目光轉向西部地區。云南招生考試院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提前批次投檔的6所部屬師范院校文史類錄取線依次是655分、642分、633分、632分、632分和629分,而某兩所“C9”高校在該省文史類錄取線為636分和633分。
“實際上,‘師范熱’現象并非近年才出現,而是已持續多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卿素蘭介紹,2018年各地高考成績排在本省前30%的畢業生中,報考師范專業的比例平均為18.3%,2019年這一比例提高到33.4%。盡管個別省份公費師范生招錄還不夠理想,但總體上來看,師范院校、師范專業的報考熱度和生源質量都不斷提高。
談及選擇師范專業的原因,王潤琪告訴記者,她在師范專業和財經專業之間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選擇了就業前景更明朗、職業發展更穩定的師范專業。
“專業的熱度與其就業情況有著直接關系,‘師范熱’彰顯了‘教師熱’。”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所教授桑國元分析說,中央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各級教育部門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以提高教師地位待遇,不斷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教師工資排名從倒數后3位提升到全國19大行業第7位。同時,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要求教師具備更強的創新能力,越來越多“寶藏教師”的出現,也打破了教師“粉筆灰染兩鬢霜”的刻板形象,更令90后、00后們向往。
“一時熱”還是“一直熱”
“師范熱”會是一時之熱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考生和家長都有類似的擔憂:十年前財經專業“火”了,不論是以“兩財一貿”為代表的財經類院校,還是綜合性高校內的財經專業,投檔線都一路“飆升”,像極了如今的“師范熱”。然而,如今財經類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再樂觀,錄取線也相應下跌……
“經濟轉型疊加疫情沖擊,導致近些年就業形勢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很可能某個專業報考時是熱門專業,等畢業時卻成了冷門。但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要補上城鎮學校‘大班額’、鄉村學校音體美教師短缺等歷史欠賬,教師隊伍建設的腳步不能停。”桑國元判斷,至少在十年內,社會對于高質量教師的需求還是穩步增長的,師范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相對穩定。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在卿素蘭看來,越是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優秀人才的從教意愿越強。近年來,深圳等地通過較高待遇吸引高學歷人才進入教師隊伍,有積極的導向作用,但我國中小學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的比例仍然較低。有數據顯示,上海初中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僅有12.7%。不論是全日制學習還是入職后提升學歷,師范教育都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多位專家表示,提升教師隊伍整體質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工,要加大支持力度,讓“師范熱”和“教師熱”持續下去。一方面,要切實保障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尤其要做好公費師范生相關工作,落實優師計劃專項招生和培養政策。另一方面,要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維護教師“休息權”等合法權益,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吸引和穩定優秀人才從教樂教。
“師范熱”需要“冷思考”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國內多所高水平綜合類大學也相繼發力教師教育,如南京大學2019年成立的陶行知教師教育學院,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成立的教育學院,旨在挖掘和依托高校各學科優質資源,為中小學輸送高層次教師人才。毫無疑問,高水平綜合類大學的加入,為“師范熱”又添了一把火。
“這是一個好的勢頭,我們既要強化師范院校的師范屬性,也應鼓勵綜合性大學積極參與教師教育,構建多元開放的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體系,滿足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需求。”卿素蘭指出,綜合性大學舉辦的教師教育以碩士項目為主,即學生在本科階段就讀于數學、漢語言文學等專業,在碩士階段攻讀教育學,這并非要從師范院校“碗中奪食”,而是對我國教師教育的有益補充。
桑國元認為,對于有志從事教育行業的考生來說,兩種路徑都可以走通。直接報考師范專業的話,就讀期間可以獲得更多實踐機會,尤其是小學教育(全科教師)這類專業就業非常有優勢。如果先讀其他專業的本科,再讀教育學的碩士,則能打下更扎實的學科素養和研究能力基礎,日后如果在高中任教會更有發展空間。
這兩年,東部地區的優質學校招聘了一批沒有教育學背景的名校畢業生,引發社會關注。對此,桑國元指出,優秀人才的從教意愿不斷提升是好事,應當鼓勵,但也要清楚地認識到,掌握知識和傳授知識是兩件事,好學生不一定能當好老師。教師職業有極強的專業性,如果想成為合格教師,無論什么學科背景的學生,都應至少接受一定時間的教育學專業培訓。他建議,應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師資格證考試制度,合理設置非師范院校非師范專業學生的考試報名門檻,強化師德師風教育,增加對于教師職業認同和教學實踐能力的考察。
卿素蘭也提醒,“師范熱”和“教師熱”的背后存在著不同地區和高校冷熱不均的問題。同時,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從事教育行業,對教師職業的認同、表達能力、共情能力、創新能力和敬業精神,這些都不可或缺。中國教育報記者 高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