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中關村三小的課后服務推出156門興趣選修課,其中近4成的課程由校外培訓機構老師講授。無論是校外培訓機構的老師還是其提供的課程,進校都需要拿到“準入證”,經過層層考核。
校外機構提供的課程,豐富多樣。每周四放學后,中關村三小北校區工匠坊里,30多名學生被分為家具、玩偶制作等不同的創作小組,每人手拿銼刀、鋸子、砂紙等各種工具,成了“雕塑師”。校外培訓機構教師趙文釗是這門《木作與雕塑》的主講老師。他說:“我會根據校內課程的進度,把課本知識融入實際情景中。”
校外培訓老師上課過程中,校內老師會對他們進行“隨堂考”。該校課程部主任李華說,培訓機構的老師各有所長,眼界廣、專業性強,學校希望將這些優勢利用好。本學期課后服務時間,該校三個校區共開設了科學、藝術、體能、語言等六大類別、156門選修課,其中近四成為校外機構老師授課,為保證課程質量,每次上課,都有學校的干部教師進行“巡課”。“評價表涵蓋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堂表現、考勤狀況等多個維度。如果發現學生參與感不強、體驗不足,師生互動不夠等問題,會在課后及時與任課老師溝通,提出改進意見。”
其實,這些校外機構進校前已經過一輪嚴格的“考核”。暑假期間,中關村三小敲定了5家合作校外機構,學校課程部組織考核小組,對機構推薦的老師進行至少兩輪的現場考核。9月初,全部課程通過考核論證,正式開課。
開學一個多月,學校已收獲一份課后服務“成績單”:三個校區學生每周五天全部參加課后服務到17時30分的比例達80%以上。李華說,期中和期末,學校還會請學生給課程和老師打分,“課程吸引人,老師教得好,家長和學生自然會選擇留在校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