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  正文

微信轉錯賬 對方收錢不還 應有救濟渠道

評論

轉賬轉錯人并不意味著轉錯資金的財產權發生了轉移,其財產權依然歸轉賬人所有。所以,轉賬轉錯人,理應獲得救濟渠道,以令公民財產權獲得切實的維護與保障。

不小心微信轉賬轉錯了人,對方收了錢卻不還錢,甚者刪好友、拉黑,廣東的黃先生日前就碰上這樣的糟心事。黃先生不久前通過微信給表妹轉賬,結果將8萬元錢轉進了微信昵稱與表妹一樣的他人賬戶。事發之后,對方不僅不還錢,還將黃先生拉黑。客服讓黃先生與對方自行協商,但黃先生不知道對方任何真實身份信息,公安和法院都表示無法立案。(7月6日《北京青年報》)

轉賬轉錯人并不意味著轉錯資金的財產權發生了轉移,其財產權依然歸轉賬人所有。所以,轉賬轉錯人,理應獲得救濟渠道,以令公民財產權獲得切實的維護與保障。

首先,第三方支付平臺應當在轉賬前設置強制認證環節,如果不進行認證,就不能進行轉賬。其次,第三方平臺應當在轉賬頁面設置延時到賬選項,并在延時到賬前轉賬人要求撤回轉賬的,予以退回其轉賬資金。然而,部分第三方支付平臺雖然設有認證環節,但并非強制性認證,轉賬人不選認證選項,依然可以轉賬。而且,即便轉賬人選擇了延時到賬,在資金到賬前時段內要求撤回轉賬,資金一旦轉出,就同樣無法收回,令延時到賬的止損功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

另外,如果轉賬人發現轉賬轉錯人后到公安機關報案,或到法院起訴對方,第三方平臺應當向司法機關提供對方的身份信息,以便利司法機關幫助轉賬人挽回損失。然而,廣東的黃先生尋求法律救濟,公安與法院都以不知道對方任何真實身份信息為由拒絕立案。而實際上,轉錯資金的收取人拒絕退回他人轉錯的資金,屬于不當得利行為,按照法律規定,如果資金數額達到一定的標準,還涉嫌侵占罪,應當受到刑事追究。而第三方支付平臺,顯然有義務通過提供不當得利人身份信息等,配合司法機關辦理案件。

第三方支付平臺應當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健全與完善認證與延時到賬資金退回等功能設計,以及向司法機關提供對方真實身份,幫助司法機關辦案,為轉錯賬客戶提供相對便捷的救濟渠道,令公民在享受第三方支付平臺提供的轉賬業務便利的同時,財產權亦能依法獲得切實的維護。  魏文彪

標簽: 渠道 微信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