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剛剛落過雪的北京寒意正濃。位于房山區的南水北調中線干線惠南莊泵站,廠房外,白雪寂靜;廠房內,機器轟鳴。這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上唯一的一座大型加壓泵站猶如一顆心臟,為千里水脈提供著不竭動力。在這里,奔流1000多公里的南水經過加壓后將繼續一路向北流入總干渠終點頤和園團城湖。在這里,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北京分局惠南莊管理處處長唐文富和他的同事們正對運轉著的兩臺國內最大單級雙吸離心泵進行日常檢查。
這一天,似乎和往常沒有什么不同。
但從1000多公里之外的陶岔渠首傳來的消息,又注定了這一天的不尋常——2月15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輸水200億立方米。這200億立方米水調出了沉甸甸的幸福感——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5300多萬人喝上了甘甜的南水,500多萬人告別了高氟水、苦咸水;河湖環境得到改善;地下水位明顯回升。
|
受水區供水格局優化
“2015年之前,我一般不敢穿白襯衣。因為我們這兒煤塵大,白襯衣很容易臟;供水又難,衣服不能洗得那么勤,水質也差,白襯衣洗完很容易發黃。但現在不一樣了,用水有保障了,水質也更好了。”家住河南省平頂山市石龍區的高廣偉告訴記者。
高廣偉的幸福感源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15年5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平頂山市石龍區正式分水。南來之水經配套工程進入石龍區自來水管網,在河南省實現了供水全覆蓋、城鄉一體化。而這只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效益的一個縮影。
在河南,受水區37個市縣全部通水,鄭州中心城區自來水八成以上為南水,鶴壁、許昌、漯河、平頂山主城區用水100%為南水。
在河北,中線一期工程與廊涿、保滄、石津、邢清四條大型輸水干渠構建起河北省京津以南可靠的供水網絡體系,石家莊、邯鄲、保定、衡水主城區南水供水量占75%以上,滄州達到了100%。
在北京,一縱一環的輸水大動脈已經形成,南水占主城區自來水供水量的73%,平均每年的供水量相當于500個頤和園昆明湖的蓄水量,密云水庫蓄水量自2000年以來首次突破25億立方米,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升到1.2。
在天津,一橫一縱、引灤引江雙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得以構建,形成了引江、引灤相互連接、聯合調度、互為補充、優化配置、統籌運用的城市供水體系,14個區居民全部喝上南水,成為天津供水新的“生命線”。
百姓喝上甘甜的長江水
惠南莊泵站幾公里之外,一渠清水緩緩流進北拒馬河暗渠節制閘。在陽光的照耀下,渠中的南水尤為清澈。兩名工作人員正蹲在橫跨輸水渠的一座浮橋上對南水進行取樣,之后,這些南水將被送進儀器進行分析檢測。除此之外,更日常的,是對南水水質的24小時自動監測。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監測結果顯示,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水質一直保持在Ⅱ類或優于Ⅱ類,其中I類水質斷面比例由2015—2016年的30%提升至目前的82%以上。
優質的南水顯著改善了沿線群眾的飲水質量。河北省泊頭市灌河村村民趙志軒說起當地飲用水的變化十分感慨:“過去我們喝的水又苦又咸,而且很澀很硬,煮粥總是結塊,在外的人都不愿意回來。現在可好了,水很甜。”
像趙志軒這樣對水質變化有深切感觸的村民在河北還有506萬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后,河北省對包括灌河村在內的黑龍港地區的37個縣實施農村生活用水置換工程,這506萬人因此喝上了甘甜的長江水,徹底告別高氟水、苦咸水。
而在北京,喝上南水的人們也普遍感覺水堿少了,水變甜了。數據表明,北京市自來水的硬度從通水前的每升380毫克下降到目前的每升120~130毫克,水質明顯改善。
河湖和地下水重現生機
冬日,陽光灑在河北石家莊滹沱河上,水面波光粼粼。支流汊河的河水通過一座兩米多高的橡膠壩源源不斷流向滹沱河,一條長長的小瀑布就此形成,水聲隆隆。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河床裸露、沙坑相連、雜草叢生。
滹沱河重現生機,得益于南水北調的生態補水效益——去年9月,水利部和河北省政府聯合啟動華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補試點,利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河北省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三條重點試點河段實施補水,目前已累計補水5億立方米,形成水面約40平方公里,三條河流重現生機。據中線建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119眼地下水監測井動態監測情況,與補水前相比,監測井水位呈上升趨勢的占45%,呈穩定態勢的占8%。
此外,記者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通過限制地下水開采、直接補水、置換擠占的環境用水等措施,有效遏制了黃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的趨勢,北京、天津等省市壓減地下水開采量15.23億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位明顯回升。截至去年5月底,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位與上年同期相比回升了0.91米;天津市地下水位38%有所上升,54%基本保持穩定;河北省深層地下水位由每年下降0.45米轉為上升0.52米;河南省受水區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5米。
標簽: 南水北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