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網站發布《2018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綜述》,報告指出,大量虛假的“貸款APP”并無真實貸款業務,僅用于詐騙分子騙取用戶的隱私信息和錢財。
報告稱,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與經濟、生活的深度捆綁交織,通過互聯網對網民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手段不斷翻新,先后出現了“網絡投資”、“網絡交友”、“網購返利”等新型網絡詐騙手段。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普及,2018年通過移動應用實施網絡詐騙的事件尤為突出,如大量虛假的“貸款 APP”并無真實貸款業務,僅用于詐騙分子騙取用戶的隱私信息和錢財。
報告顯示,抽樣監測發現,在上述虛假的“貸款 APP”上提交姓名、身份證照片、個人資產證明、銀行賬戶、地址等個人隱私信息的用戶超過150萬人,大量受害用戶向詐騙分子支付了上萬元的所謂“擔保費”、“手續費”費用,經濟利益受到實質損害。
此外,CNCERT還發現,具有與正版軟件相似圖標或名字的仿冒APP數量呈上升趨勢。2018年,CNCERT通過自主監測和投訴舉報方式共捕獲新增金融行業移動互聯網仿冒APP樣本838個,同比增長了近3.5倍,達近年新高。
報告指出,這些仿冒APP通常采用“蹭熱度”的方式來傳播和誘惑用戶下載并安裝,可能會造成用戶通訊錄和短信內容等個人隱私信息泄露,或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私自下載惡意軟件,造成惡意扣費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