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橫貫夜空,夜幕繁星閃爍,黃河波浪滔滔,山風撼林颯颯。在汾渭平原上,20世紀90年代的這種美景,如今已經較難見到了。
48歲的王保林(化名)家住黃河岸邊,如今,他經常對灰蒙蒙的霧霾和夜晚傳來的轟隆隆炮聲感到無奈。
夜空中最亮的不是星星,而是煙囪上的火
王保林自小生活在汾渭平原,幾十年來,他眼看著黃河岸邊的樹一棵棵少了,煙囪一根根多了。
睡到半夜,王保林時常讓轟隆隆的炮聲吵醒。“又在山上炸石取料了。”摳摳耳朵,王保林無奈地說,趁著晚上沒人管,石料廠隔幾天就放一炮。有時能看到揚起的灰塵跑幾里遠,家里院外都是土。
站在王保林家院子里望去,黃河兩岸煙囪林立,煙塵騰騰。到了夜晚,景象更為“壯觀”。一天傍晚,記者看到煙囪里煙氣在夜幕里劃出道道印跡,有白色,有黃色,甚至還有紅色。有的煙囪冒出明火,把夜幕染紅。空氣中的煤焦味更是撲鼻而來。
煤炭在汾渭平原的能源消費中占比近90%,氧化鋁、焦化、鋼鐵、煤化工等重化工企業集聚,有的企業規模偏小,裝備水平較低。近年來,汾渭平原的PM2.5濃度一度不降反升。
地處汾渭平原的山西某市環保局負責人說,通過長期觀察,可以明顯看到汾河谷地形成了“河津-稷山-新絳”一線和“靈石-介休-霍州”一線兩條污染帶,“在供暖季污染嚴重時,白天看不到太陽,晚上看不到星星”。
把脈汾渭平原:為什么這里的霧霾重?
2018年,汾渭平原被列入藍天保衛戰三大主戰場之一。“將汾渭平原納入全國重點區域,主要是考慮到其PM2.5濃度不降反升,已經成為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說。
汾渭平原是我國二氧化硫濃度最高的區域,也是PM2.5濃度第二高的區域。數據顯示,煤炭在汾渭平原能源消費中占比近90%,遠高于全國60%的平均水平。以二氧化硫多次爆表的山西省臨汾市為例,全市5000平方公里范圍內布局了10家鋼鐵企業、22家焦化企業。2018年臨汾市空氣質量在全國重點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一。
在三大主戰場中,汾渭平原又是經濟底子最薄的地區。汾渭平原一市一策專家、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劉新罡認為,底子薄就有經濟發展的強烈需求,而在環保投入上又容易捉襟見肘。
臨汾市環保局副調研員趙素麗介紹,臨汾市市本級財政收入每年只有20億元左右,有的縣還要借錢發工資,而清潔取暖改造等環保措施動輒就需要幾億、幾十億地投入。
同時,汾渭名為平原,實為谷地,整個區域內大都是“兩山夾一河”的地形,窄的地方僅有幾十公里。環保志愿者組織“空氣俠”負責人趙亮說,低洼狹長的地形不僅使污染容易聚集在谷地中,還很容易造成污染相互傳輸。
汾渭平原的夜空,何時才能繁星閃爍?
經過攻堅,2018年,汾渭平原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54.3%,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8%,扭轉了自2016年以來持續不降反升的局面。
盡管關鍵指標下降,汾渭平原的污染防治情況仍不容樂觀。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劉炳江曾直言“汾渭平原滯后(全國)5到6年”。而劉新罡更是聲稱,在環保意識方面“恐怕要滯后10年”。
“治理污染的根本是產業轉型”,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的河津市市長何偉說,“改變傳統行業,應該從改變傳統企業家的思維入手。”
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從去年開始主動與專家對接,聘請高校環境專業人才團隊全天候協助治理污染。這支團隊把監測細化到街道,更便于發現污染源問題。“去年1月因為治污不力被罰了800多萬元,專家來了后,我們再也沒被罰過款。”副區長戴勇強說。
更多的城市像山西省呂梁市一樣,開始在環保上投入真金白銀。呂梁市去年安排投資近100億元,開展工業污染治理、清潔供暖、揚塵治理等100余項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經過一年的治理,涇渭平原空氣質量似乎已迎來拐點,正給人們帶來希望。(記者王井懷 姜辰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