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 >   >  正文

天天最新:傳承·創新·向未來——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

評論

五一假期,英吉沙縣土陶村非遺景區迎來客流小高峰,五湖四海游客紛至沓來,歡度假期時光,景區里家庭游、親子游、好友相伴游……大家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交流,近距離感受和體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第一次來到新疆旅游,領略了土陶的歷史文化印記,感覺特別有文化底蘊。回去后,我們會把英吉沙的美景介紹給更多的朋友和同事。”陜西旅客侯勤宏說。

英吉沙土陶獨具匠心、造型精美、古樸中透著靈氣,主要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大類型,其中以“琉璃陶”最富特色。英吉沙土陶制作歷史悠久,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功入選“新疆禮物”,受到國內外游客的青睞。


(資料圖)

英吉沙縣芒辛鎮恰克日庫依村的土陶雕塑。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蔡增樂 攝

歷經千載
解不開的泥巴情緣

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興起,其間不斷發展創新,一直流傳至今。

土陶制品與當地維吾爾族人的生活習俗緊密相連品種多達百種涉及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各式土陶油燈、燭臺、嬰兒搖床便具也有土陶制的捕鳥獵具等。

走進新疆人的家,每家每戶或多或少都有著各色土陶,或盤或杯或碗或瓶。作為各族群眾生活必需品的土陶,曾被各種新材料制品沖擊,如今隨著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土陶成了炙手可熱的手工藝品。

游客在觀賞土陶作品。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蔡增樂 攝

涅槃而來
珍貴的文化遺產

土陶,正是先民生活的表象、存在的印證。這份來自遠古大地的饋贈,時至今日,依然是人們生活藝術的瑰寶、珍貴的文化遺產。

一方泥,兩只手,三分創新,四分傳承,再融進匠人的執著及情感,植入風土、文化,或許還有輕撫細捏中的幾滴汗水,一件件精品涅槃而來。

喀什

游客在喀什古城景區選購土陶制品。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蔡增樂 攝

喀什市古則爾社區下屬的闊子其亞爾比西居民區是世世代代從事土陶作業的地方。這里的土壤為粘土,是制陶的重要原料。土陶制作者利用這種粘土制陶,不經任何加工,不添加配料,以水和泥制成器皿狀,再涂以不同顏色,燒成光澤美觀的生活用品。

吐魯番

游客在吐魯番市葡萄溝景區非遺集市上觀看土陶產品。劉健攝

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同樣歷史悠久,吐魯番維吾爾族土陶器可分為素陶、素釉陶和彩釉陶三種。制作工序有備土、和泥、悶泥、揉泥、造型、上釉、燒制、加工等,成品的造型、風格別具特色。

英吉沙

英吉沙縣芒辛鎮恰克日庫依村是遠近聞名的“土陶村”,有著近千年的土陶燒制歷史,這里的土陶造型精美、古樸,具有典型的維吾爾風格。

堪稱一絕的是,英吉沙土陶只以口頭方式傳承,沒有文字,沒有圖紙,沒有模板,隨心所欲,自由創造,其造型與花紋,全都源于生活,與自然渾然天成。

一塊平凡無奇的黃膠泥,經過塑形、晾曬、上釉、燒制等十多道工序,就可變成一件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的土陶。

英吉沙土陶,主要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大類型,其中以“琉璃陶”最富特色。因釉料有鋁、黑鐵渣、石英石、紅土等不同成分,故燒成后有深綠、淺綠、棕色、白色、土黃、土紅、奶黃等顏色。土陶器型主要分為罐、壺、盤、碗、缸、盆等幾大類。

圖木舒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圖木舒克市的土陶燒制技藝具有悠久的歷史,自秦漢以來,當地已有少部分牧民從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過渡。為了便于生活,他們利用當地的陶泥、紅柳和梧桐燒制生活用具,并在此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創造出較為完善的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其制品題材廣泛,造型豐富,極具個性和表現力,藝術觀賞價值頗高。

點“泥”成金
促進旅游發展

五湖四海的游客紛至沓來

今年的五一假期,在芒辛鎮土陶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敏的“土陶藝人之家”里,每天游客爆滿,爭先體驗土陶制作樂趣。大家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交流,近距離感受和體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山東游客來到英吉沙圓“非遺”夢

喀什青年假日旅行社的80余名山東游客抵喀后,第一時間慕名來英吉沙打卡,圓自己的“非遺”夢。

薪火相傳
匠人匠心生生不息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敏:在傳承中融入現代化元素,讓新疆土陶煥發全新的魅力

在英吉沙縣芒辛鎮恰克日庫依村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敏的家里,簡易的工棚陳列著一個個精雕細琢的土陶罐,頗有年代感的木質轉盤、泥土堆砌的窯爐,仿佛訴說著新疆土陶技藝的發展故事。如今,他的兒子們已是家族第八代土陶技藝傳人,三個兒媳也學會了雕花晾曬、彩繪上釉等技藝。平日里,一家人會分工協作,這項技藝也成為了一家人增收的方式。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敏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學習這門技藝,在傳承中融入時代發展的現代化元素,讓新疆土陶煥發全新的魅力。

喀什土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吐爾遜·肉斯塔木:多帶徒弟,讓土陶技藝傳承下去

土陶匠人吐爾遜·肉斯塔木是喀什土陶非物質文化遺產第7代傳承人,他從17歲開始制作土陶至今,差不多有半個世紀了。走進他的小店,四周墻壁擺滿了造型各異的土陶,以及各種獲證書。父親給吐爾遜老人傳授土陶技藝時,他因為貪玩起初并不愿意學,可如今,出自他手的這些精美的土陶制品成了他每天最好的陪伴。每每說起它們,吐爾遜老人臉上的褶皺也都因自豪的笑容舒展開來。吐爾遜老人正帶著幾個徒弟,他的心愿也是多帶徒弟,讓土陶技藝傳承下去。

喀什第八代土陶傳人祖力甫卡爾·阿巴拜克力:創新中守承祖傳技藝

喀什土陶第八代傳人祖力甫卡爾·阿巴拜克力就憑借蓬勃發展的旅游業走出了新路子。作為各族群眾生活必需品的土陶,曾被各種新材料制品沖擊,如今隨著喀什變身景區,土陶成了炙手可熱的手工藝品阻力,祖力甫卡爾·阿巴拜克力在傳承中創新發展,不斷豐富產品,改善工藝,讓更多人愛上了這門老手藝。

學習制作土陶的艾尼瓦爾:歡迎大家到庫車旅游,看看庫車土陶制作

艾尼瓦爾生活在庫車很多年,愛好旅行喜歡記錄旅行日志。他對庫車土陶記憶猶新。土陶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手工制陶技藝,藝術源遠流長,要經過十幾道工藝流程。艾尼瓦爾有空的時候會去學習制作土陶,他說歡迎大家到他的家鄉庫車旅游,看看庫車土陶的制作。

喀什古城土陶店主塔西窮·艾孜則:讓本土技藝走向全國

塔西窮·艾孜則,在喀什古城長大,他家的土陶店在古城開了38年,從爺爺手里接管店鋪的他從小就喜歡研究土陶。店里賣的土陶制品都是他精心挑選來的,常見的有喀什土陶第七代傳人吐爾遜·肉斯坦木等人的作品,包含土陶瓶、土陶罐等50多個品種。這些外形別致,色彩美觀的土陶器,隨著時間的變遷,淡化了其使用功能,成了游客眼里最美的裝飾品。隨著喀什旅游熱度增加,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這也帶動了喀什傳統手工品的銷售熱度。嚴格選品,熱情服務,讓更多人看到喀什一代代土陶匠人的精美作品。讓本土傳統技藝走出喀什,走向全國,對于像塔西窮·艾孜則這樣長在古城,在古城開店的喀什人來說是非常自豪的事。

近年來,新疆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各地把身懷絕活的老手藝人當成寶貝,為他們潛心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和待遇。來自各地的游客、創客、制陶藝人們,以土陶為媒,在新疆大地上相識相知相融。與此同時,土陶技藝通過展覽展示、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形式走出偏僻一隅,讓更多的人感受技藝之美、匠心之美,領略傳統之美、生活之美,讓凝神篤志的工匠精神在更廣闊的天地間得到弘揚。

(編輯/剪輯/海報:廖映月 紀洲 資料來源:天山網-新疆日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喀什網、喀什市融媒體中心、360看喀什、英吉沙縣融媒體中心、英吉沙旅游微信公眾號、兵團零距離微信公眾號)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