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航站樓長510米,是超長主體結構。我們項目團隊成立了博士工作站,經過技術攻關,突破了超長隔震結構施工變形控制關鍵技術。通過在施工中創新應用隔震減震技術、緩粘結預應力等新技術,保證了建筑減震隔震功能和整體結構的安全。”6月10日,在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航站樓施工現場,麥麥提明·圖爾迪麥麥提的講解,贏得參觀者頻頻點贊。
6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前排中)、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汪大綏(前排右一)等國內建筑領域大師及資深專家參觀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航站樓項目。記者 趙悅攝
麥麥提明是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航站樓項目總工程師。當天的參觀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汪大綏及華東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沈立東等國內建筑領域大師及資深專家一行人。
據悉,航站樓項目建筑面積50余萬平方米,主樓長510米,項目由主樓和南北中3條指廊、國內三角區、國際三角區組成。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由于主體結構超長,施工中不僅要應對新疆嚴寒酷熱極端氣候,還要解決風雪荷載大、材料因熱脹冷縮變形量大等難題。再加上航站樓本身建筑體量大、結構體系復雜,技術人員需要“啃”下不少“硬骨頭”。
6月10日,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正在進行航站樓內部裝修。記者 趙悅攝
麥麥提明介紹,為攻克技術難關,項目團隊聯合國內知名高校、院士專家團隊和設計院,主要從材料、構件、施工、結構模擬計算方面展開了研究。
“材料的耐久性和實用性對工程影響很大。我們做了300多次試驗,不斷調整纖維及高效膨脹劑在材料混凝土中的配比,改善了混凝土內部結構的密實性和抗裂抗滲性能等。在構件方面,我們采用自糾偏隔震支座,上部結構與地基之間增加隔震層,安裝了橡膠隔震支座,這樣與地面的軟連接可抵消80%左右的地震能量。745個隔震支座,加上大跨度超長結構變形控制關鍵施工技術,可消除95%以上的隔震支座施工變形,有效提高了建筑抗震性能,確保了整體結構安全。”麥麥提明說。
正在建設中的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正全力打造平安、綠色、智慧、人文“四型”機場。除了復雜結構設計、隔震減震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在智能建造、裝配式建筑、嚴寒地區關鍵施工技術等方面都有技術創新突破,受到了此行院士、專家們的諸多好評。
“我們應用了建筑業10項新技術中的9大項42小項,目前已獲得專利授權30項,專利受理17項,超長結構變形對隔震支座性能影響的研究與應用技術被評為國內先進。中建八局通過機場項目建設,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同時促進自治區重點項目建設提質增效,為新疆建筑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麥麥提明自豪地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