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者 正青春】
【資料圖】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張云梅
“經過12天的奮戰,今天村里的3條土路硬化完工了!”6月4日,電話那頭傳來沈珂興奮的聲音。
沈珂是自治區政協辦公廳委員聯絡和基層政協工作處干部。今年3月,她來到巴楚縣多來提巴格鄉葉坎買里斯村,開始為期兩年的“訪惠聚”駐村工作。
6月1日,記者見到沈珂時,她粉白的皮膚已被曬得通紅。“馬上我就要由紅變黑了。”這位愛美的姑娘說,雖然采取了各種防曬措施,但一天在路面上干活12個小時,仍抵擋不住太陽的威力,“今天已經是第9天了,馬上就要完工了。”
“雖然我才來兩個月,但這些天和村民們一起揮汗如雨,我們交了心、成了朋友。”28歲的沈珂從小在河南長大,去年從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她選擇來到新疆工作。
她的理由很簡單:許多人都想去北上廣深,但總有人要去西北,所以我來了。
“修路鏟下來的‘油皮子’,有沒有人要?”沈珂在工作隊里負責鄉村振興工作,5月23日,她看到工作群里發出這樣一則消息。
“啥是‘油皮子’?”沈珂一臉懵,請教之后才知道,這是當地人的叫法,實際上就是廢瀝青塊。“我要!”明白之后的沈珂第一時間開“搶”。
“廢瀝青塊拉回來,可以給村民們鋪入戶路。”沈珂對記者說,她上學實習時,接觸過建筑材料,知道廢瀝青塊對新鋪設的路來說是建筑垃圾,但對農村土路來說卻能廢物利用。
在工作隊和包聯村鄉領導的支持下,沈珂開始聯系拉運車輛、設計行駛路線、找準傾倒地點……每一個環節,她都要精準對接。
在聯系車輛過程中,沈珂又意外聯系到新疆路橋集團并獲得了他們的幫助,有了更多廢瀝青塊。以往村里人少,有些地方去的人少,道路沒有硬化。現在大家都在拓展自己的生產,每一寸土地都利用起來,道路使用率越來越高,道路硬化成了鄉親們最現實的需求。
“因為拉回的廢瀝青塊中混有許多路沿石,我們必須要挑出來。”沈珂說,僅憑工作隊來干,是不可能完成的。在工作隊的動員下,許多村民參與進來,大家伙兒一起挑揀路沿石。
這是個費力又費時的活。最初幾天,沈珂回到食堂吃飯,連筷子都拿不起來。“我很快樂。”沈珂說,正是在一起勞動中,我和鄉親們汗流在一起,心也連在一起了。
村里的3條土路已硬化好,工作隊和村民們一起開會,沈珂坐在那里,東瞧瞧西望望,滿眼歡喜:這是依明·木沙,與我一起揀過路沿石;那個是木合特爾·買海提,跟我一起去拉過“油皮子”;坐在第二排的帥小伙阿里木·吐爾遜,為了鋪路,幫我找過灑水車……
“這一切,真好!”沈珂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