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名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600094.SH,以下簡稱“大名城”)近日公布的半年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盡管成功邁入“綠檔”房企陣營,但公司各項經營指標仍持續下滑。其中,公司營收同比下跌45.2%至42.03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下跌21.06%至2.39億元。受業績影響,近期大名城的股價亦持續下探。
減少拿地、售賣資產
8月7日,大名城公布2021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出其銷售業績的疲軟:202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銷售金額48.42億元,同比減少31.45%;實現簽約面積26.42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3.11%。
與此同時,公司各項經營指標也出現下滑。其中,公司營收同比下跌45.2%至42.03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下跌21.06%至2.39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更是同比大跌84.30%。
房地產銷售和結轉情況方面,截至2021年6月末,大名城共有20個項目處于銷售狀態,其中9個項目實現結轉收入。公司合計結轉面積為31.73萬平方米,為2020年結轉面積的26%;結轉收入金額約41.25億元,占2020年結轉收入的28%。
分區域來看,上述9個實現結轉的項目分布在東南(4個)、西北(3個)及華東(2個)三個地區。而相比2020年上半年,三個地區的毛利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西北地區同比跌幅最大,毛利率同比減少9.06個百分點至23.41%。而華東是毛利率最低的地區,僅為4.08%,同比減少5.86個百分點,該區域當期的營收也較2020年上半年減少68.46%至17.92億元。
由于銷售回款減少,大名城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也不太樂觀:該項指標雖然較上年底有回正,但與2020年同期相比仍下跌50.58%,為9.4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大名城耗資78億元在全國新增7宗土地,而今年上半年僅以12.59億元競得上海奉賢區莊行鎮一幅地塊。對此大名城在半年報中解釋說,面對新出臺的供地“兩集中”政策,公司“謹慎擴充土地儲備,投資態度較為穩健”,將繼續執行深耕上海五個新城和臨港自貿區的戰略。
投資端縮減開支的同時,大名城上半年還通過出售子公司股權的方式進行資金回籠。據半年報,大名城“根據公司經營戰略調整安排的需要”,公司全資子公司名城地產(福建)有限公司向福清中聯置業有限公司轉讓所持項目公司名城地產(福清)有限公司55%的股權。本次轉讓標的股權的轉讓價款為8.24億元,今年1月份股權轉讓交易已全部完成,這也使得大名城上半年的貨幣資金增至38.31億元,亦拔高了公司利潤水平。
大名城在半年報中強調,公司轉讓子公司,合并范圍變動導致同比收入和利潤較上期變動減少,未來收益提前兌現,但所產生的收益為非經常性損益,從而導致本期非經常性損益大幅增加,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大幅減少。根據半年報,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公司上半年的凈利潤僅為0.47億元,2020年同期為2.98億元,同比跌幅達84.3%。
此外,除控制支出、賣資產回籠資金外,大名城的負債情況在上半年也得到緩解。截至6月末,公司一年內到期的流動負債由2020年的33.43億元降至9.94億元,減少23.49億元,同期短期借款數額為13.76億元。
以“三道紅線”指標來看,大名城上半年扣除預收賬款資產負債率為46.09%,凈負債率53.08%,現金短債比為1.62,成功躋身“綠檔”。但《華夏時報》記者也注意到,截至2021年6月30日,大名城還有包括上海航都置業有限公司、上海源翀置業有限公司等在內的7家子公司100%股權用于借款質押。
重倉上海和市場博弈
對于上半年公司營收與凈利潤的下降,大名城在半年報中給出的解釋是:新增結轉項目收入及利潤較上年度減少,新獲取高毛利項目尚未竣工。
面對表現不佳的上半年業績,大名城則自信表示,“公司2019年獲取的項目將于2021年下半年全部實現上市銷售,公司銷售現金流全年預計將持續改善。”
據公開資料,2019年大名城通過貨幣增資的方式投資杭州北隆房地產、獲得塘棲鎮西苑村余政儲出【2018】10號地塊33%權益比例。同時,大名城強調,報告期內,公司積極籌備位于上海五大新城的青浦大名城映湖、松江大名城映云間、臨港滴水湖科學城大名城映暉/映玥、臨港藍灣名城映園/映薈等項目的預售證申領及推盤。
另據半年報,截至2021年6月末,大名城持有的待開發土地面積約113.64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東南、西北、長三角及大灣區,其中西北區域擁有待開發土地面積約67.12萬平方米,大灣區緊隨其后,擁有33.72萬平方米,但2大區域的待開發項目均涉及合作開發,權益占比均為51%。截至6月底,大名城的土地儲備為183.17萬平米。若以2020年117.85萬平方米的銷售面積來看,大名城當前土儲可能難以支撐公司的長期發展。
而從區域布局來看,大名城重倉上海的態度十分明顯。2020年其拿下的7幅地塊中,6幅地塊位于上海,共耗資53.72億元。大名城也曾多次提及,企業布局方面,有意縮減西北區域份額同時加注華東地區和東南區域,在半年報中,強調“進一步優化項目區域布局,聚焦發展一、二線城市及相關城市群”。
但在高手云集的上海房地產市場,大名城無疑面臨激烈的競爭。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直言,房地產項目能否盈利取決的因素較多,大名城重倉上海,一定程度上仍是在和市場博弈的過程。不過,其也向《華夏時報》記者樂觀表示,盡管上海近年的拿地方式跟以前相比有些區別,但“作為一線城市,上海一直有著不俗的市場需求,因此還是給房企留出了一定的操作和利潤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直不溫不火的房地產業務,大名城曾嘗試多元化業務,一度希望走“地產+金控”的雙輪驅動發展路線。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大名城成立深圳名城金控(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名城金控”)作為施行金融投資及租賃業務的平臺。2016年,大名城金控板塊實現營業收入8.37億元,占大名城總收入的9.5%,毛利率高達53.6%。2017年,該項業務繼續增收,實現12.1億元收入,占總收入比例上升至11.8%。
可惜的是,2018年,金控板塊的風向急轉直下,當年虧損約3億元。到2020年,大名城金控板塊營收僅約29萬元,占公司總收入比例接近為零,堪稱“名存實亡”。2021年上半年,金控板塊營收為18.23萬元,依然沒有太多起色。
據官網資料,大名城隸屬于名城控股集團,于2011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B股正式上市。但上市較早的大名城,其資產規模近年不增反降。2018-2020年,大名城總資產分別約為419.5億元、478.4億元、378.3億元;毛利率分別為32.48%、27.12%和17.78%,分別同比增長6.27%、-16.51%和-34.43%。
值得注意的是,受上半年業績的影響,近期大名城股價持續下探,較2020年5月已跌去超過50%。截至8月13日午間收盤,大名城報3.58元/股,總市值為88.62億元。
針對上半年銷售不佳的原因、公司市值管理等相關問題,《華夏時報》記者分別向大名城董事會秘書及證券事務代表致電致函。8月13日下午,大名城股份有限公司何姓法務經理向《華夏時報》記者回復稱:“ 針對采訪函內容,敬請閱讀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披露的定期報告及臨時公告。”記者 李貝貝 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