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基將磚墻當做畫布,用墻繪裝點美麗鄉村。
葉建基團隊的墻繪作品。
建設美麗鄉村
大學生在行動
開篇語:
日前,根據廣東扶貧英模郭建南的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南哥》(海外片名為《平民英雄》)在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舉行全球首映式。這部以鄉村扶貧英雄為主人公的主旋律電影,不僅得到了世界各國發行商的青睞,成功實現全球發行,還在近20家國內外權威媒體中刮起了“平民英雄”旋風。
在廣州,“南哥”這樣的平民英雄并不鮮見。他們在城市里讀完大學以后,回到家鄉,或自主創業,或擔任村官,用自己所學,開創自己的事業,反哺自己的鄉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要求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些新時代的“南哥”,正是建設中國美麗鄉村的新生力量。
目前正值畢業季,本報從今日起將連續推出五位新時代“南哥”的故事,他們的職業選擇,也許會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有所啟迪。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蓉芳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碧君、黃蓉芳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波
初識墻繪:站在腳手架上完成“處女作”
近年來,因為網友們曝出的一組組“顏值爆表”的鄉村風光照,位于廣州市增城區的大埔圍村成了“網紅村莊”。而頻頻出現在這些風光照中的,就有葉建基的墻繪作品。
今年24歲的葉建基是大埔圍村人。兩年前,從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工藝美術專業畢業的他,決定回到不足千人的大埔圍村創辦藝術空間。兩年間,他將村里的墻體當畫布,既美化了鄉村,更成就了自己的事業,還帶動了鄉鄰就業。如今,他的墻繪團隊年收入逾70萬元。今年4月,他的工作室還被評為增城區農村青年創業示范點。
在大埔圍村大埔路41號,一座兩層高的紅磚房佇立在一池荷花蓮葉后,二樓外立面的墻繪讓人印象深刻:浩瀚宇宙中,一位穿著白色宇航服的宇航員極力伸手,想觸摸在他眼前的月球。這里就是葉建基的工作室,“工作室取名為π藝術空間,就是寓意無窮無盡的想象力”。
葉建基說,他從小就喜歡翻看美術書和畫冊,上學后,他的美術天賦逐漸顯露,不時得到美術老師的表揚和鼓勵。進入高中后,他報名參加美術培訓學校,并最終順利被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錄取。
在大學學習階段,葉建基接觸了不少畫種的理論學習和基本創作,越發堅定日后要從事與美術相關的工作,并期盼自己能盡快擁有實踐機會。
很快,葉建基便迎來了機會。2015年初,增城1978文化創意園內一幢4層高的廠房墻體招募畫師,興趣滿滿的葉建基經朋友介紹接下了該項目。可是,此時的他既沒有墻繪經驗,也沒有幫手。冷靜過后,他拉來高中好友、就讀于武漢科技大學的張子林做幫手。
沒有墻繪經驗,兩人就用最“傳統”且“笨”的方法,將眼前這面約350平方米的大型墻體“畫布”劃分成上百個小格子,一一做好編號,再花上4天半的時間在腳手架上來回走動,完成整個墻繪作品。“當時一整天站在12米高、相當于4層樓高的地方,”如今已經是他的創業伙伴的張子林回憶道,“我們只好強迫自己不去看地面,但雙腿還是止不住地顫抖。”
就這樣,兩人完成了墻繪“處女作”,也是至今為止增城區內面積最大的室外墻繪作品。
創業不易:盲目擴招公司遭遇重創
“在村里創業就類似于失敗了,你應該到外面去闖蕩。”當葉建基第一次告訴父親他想回鄉創業的想法時,父親葉伯如撂下這一番“狠話”。面對父親的不解,性格內斂的葉建基沒有做出任何解釋,只是暗下決心要用行動令父親認可。
“之前曾考慮過在1978電影小鎮或小洲村建立工作室,但是后來覺得回村創業也不錯。”葉建基說,由老房改造的工作室減輕了租金負擔,鄉音鄉親使創業氛圍更溫情,更重要的是,來自黨和政府的支持堅定了他創業的信心。
葉建基說,當時增城各村落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大量文化墻項目正招募合作伙伴。幸運的是,他的工作室也受到邀約并參與到正果鎮蒙花布村的項目。他回憶說,那次的文化墻項目約有300平方米,在村子七八處地方同時設計施工。葉建基表示,文化墻的創作難在設計圖稿上,需要結合當地元素,針對不同鄉村的人文特點進行創作。“那幾天幾乎不眠不休,幸好我們撐下來了,不僅保證了質量,還贏得了口碑。”
隨著項目量的增多,工作室開始擴招畫師人數。孰料,盲目擴招和管理經驗的缺乏,公司遭遇了第一次“重創”。“2016年下半年,我們一次招了十幾位畫師,不久,這群新員工就因瑣事發生口角,導致內部工作積極性大大下降。”葉建基說,同時,施工項目的資金回籠又出現問題,甚至連當月的員工工資都發不出,缺口近5萬元。無奈之下,葉建基和張子林用信用卡預支,每人各承擔一半風險才度過危機。
“創業初期還吃過不少不簽合同的虧。”葉建基說,那時,基于對合作方的信任,加上一些施工項目難度較小,施工期短,很多時候沒簽合同就直接施工了,結果,經常遭遇拖欠施工款。
漸入佳境:年收入逾70萬元
葉建基痛定思痛,決定重新調整團隊人員,穩定“軍心”。同時,他又將目光瞄準創新墻繪的創作方法,探索不同墻體、畫種技法、繪畫工具和材料等新的表現形式,以增強初創公司的競爭力。2017年底,葉建基和團隊完成增城第一幅大型3D地畫。盡管團隊沒有畫大型3D地畫的經驗,但他們仍在一周多的時間內邊學邊做,完成了整體設計和施工,竣工后因效果逼真,成為當地一處旅游景點。
目前,葉建基團隊的業務涵蓋了鄉村文化墻、教育機構以及商業餐飲場所的墻繪項目,月均接項目量8~10單,年收入逾70萬元。
經歷過“人才危機”的葉建基深知人才支撐的重要性。從去年10月開始,他的π藝術空間與廣州大學松田學院合作建立實習實踐培訓試驗點,每個周末讓感興趣的美術系在讀學生來到工作室,由公司員工進行實踐培訓。通過考核后的學生以實習生身份,在周末有償參與施工項目,積累相關經驗。
“目前,已經有5名在讀學生進入我們工作室實習,今后,我們還將在學校的學生會掛牌成立協會,由學生自行運作,為墻繪藝術創作輸送人才。”他認為,這種模式可在各地高校復制。“這些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學生日后回到各自家鄉,還能成為我們在當地的駐地畫師。”
對話:
“同學比較羨慕我現有的小成績”
廣州日報:為什么選擇回鄉創業?
葉建基:因為家鄉建設環境好了,我也是本村人,就想用大學所學的技能和知識回饋家鄉。而且,現在網絡可以搞定一切,把工作室定在農村是完全可行的,畢竟這個不需要門面,都是接單后才去實地施工。
廣州日報:家人和鄰居最初怎么看你回鄉創業?
葉建基:他們會覺得這么多年來,辛苦供我讀書,是希望我能到外面闖蕩一下,在大城市里面打工,或者成為美術老師。我在村里面工作,鄉親鄰居最初也會說閑話,說我整天在家里究竟在干什么。現在他們的看法都改變了。
廣州日報:萬一創業失敗了怎么辦?
葉建基:從來沒有想過會創業失敗。因為每做一步,每接一個項目,都在思索著下一步應該怎么做。
廣州日報:會羨慕那些在城市工作的同學嗎?
葉建基:暫時來說,同學還比較羨慕我現有的小成績。
五號樓工作室出品
人物 小檔案
姓名:葉建基
家鄉:廣州增城增江街大埔圍村
畢業院校: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工藝美術專業
畢業時間:2016年
創業項目:創辦π藝術空間和廣州銳覺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承接鄉鎮文化墻建設、教育機構以及商業餐飲場所墻繪項目,2017年年收入逾70萬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