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魅力的老北京,是原著和電影都在盡力營造的主要場景。
“盧溝橋事變”前后,是時代與個人交鋒和交錯的節點。
作為姜文“北洋三部曲”的終章,改編自小說《俠隱》的《邪不壓正》將于本周五在院線公映。展現了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北平城中的人性情欲和國仇家恨。片中沒有《讓子彈飛》中多層次隱喻,也沒有《一步之遙》形而上到飛起的道德批判。
影片只保留了原著《俠隱》的故事框架和基本的人物身份,而所有情節和角色性格都做了天翻地覆般的改變,原著中散淡的市井人物,變成頗具漫畫感的特殊角色,身手可以躲開子彈,對白插科打諢,情緒夸張激烈,節奏目不暇接。
尤其在主題風格上,小說中江湖與現代社會的辯證關系,疏懶的“散文”式講述,在姜文的影像中,變成了濃烈又熾熱的荒誕喜劇,從寫意的山水變成了重彩的現代派油畫。
環境背景
姜文在云南重建一座京城
《俠隱》 原著中的俠隱于市井,報仇是隱隱的情感主線,但更多筆墨著實落在了六百年老北京的一景一物,透過張北海接地氣的有溫度文字,上世紀三十年代舊京古都的風華仿佛又熠熠生輝起來。
“大歷史”的北京,是一個“有錢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傳統和現代,市井和江湖,最中國的和最西洋的,最平常的和最傳奇的,熔為一爐,雜糅共處,顯示出“一種特殊的現代性”。
而主人公李天然經歷的由秋初到盛夏,度過四時節令,徜徉街巷胡同,遍歷衣食住行的“極度寫實”的“小歷史”市井生活細節還原了舊日北平的風土人情,“北平好像永遠是這個樣兒,永遠像是個上了點兒年紀的人,優哉游哉地過日子……偶爾幾聲鳥叫,幾陣鴿笛,遙遠灰藍天邊飄著一兩只風箏。”
這也是張北海創作《俠隱》的一大初衷,“我努力在利用這個虛實世界,將我出生那個年代的一些訊息傳達給今天年輕世代,即在沒有多久的從前,北京是如此模樣,有人如此生活,如此面對那個時代的大歷史和小歷史。”
《邪不壓正》 北京舊日風貌也只能在老照片重現,如何能夠飽滿的復活當年的“天時”與“地利”,除了借助CG特效和四處訪古尋景,辦事“講究”的姜文在云南生生造了一座等比例的北平城。
影片開篇會瞬間穿越時空,正陽門車站的火車踏雪而過,像是印證坊間那句“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護城河圍繞的北平內城,滄桑的前門正陽門城門樓子,兩邊樹上掛滿積雪,巍峨的朝陽門尚在,天安門旁還有牌樓,有軌的鐺鐺電車駛過,東交民巷、南池子和內務部街上路人、學生和商販各自悠然……如老照片生生復活展開在鏡頭前。
場景乃至服化道的“考究”在姜文看來,是個必須要“講究”的事。“就是我能用電影的方式,把梁思成哭著喊著沒實現的事,我在電影里可以實現,就是說這老北京在。”
歷史梗
協和醫院中供著梁啟超的腎;南面的“小諸葛”指的是桂系巨頭白崇禧、山西的“老西兒”指的是雄踞山西的閻錫山、只會“寫日記”的是指蔣介石;影片結尾被解救的是張自忠將軍。
電影梗
原著中馬大夫的女兒Maggie在美國剛給電影制片做助手,除了“管倒咖啡,還管所有雜七雜八的事”,她“好像挺喜歡”。影片中沒有喜歡電影的Maggie,關巧紅的手下,倒是有個善于用五個字寫電影的影評人,這位滿清遺老土洋結合,一身蘇格蘭裙,座駕是摩托車,開口成句,第一個字往往是“吾”,最后像是張徹鏡頭下的壯烈俠客,槍刺在身卻身死猶不倒。這個人設很有多義性,可以是明著諷刺清朝無所事事,但專研奇技淫巧而往往有成的八旗子弟,也可以是暗喻當代有些只會搬弄紙墨口誅筆伐的影評人。
美學風格
俠能隱,大義不能隱
鏡頭美學風格上,《邪不壓正》與前作《一步之遙》華麗、炫目甚至夢幻的色彩運用截然不同。北平先天主色調是藍天灰墻,加上無論是李天然、藍青峰還是朱潛龍,服裝都是灰黑色為主,莊重中透著一股肅殺,與片中復仇加諜戰的主題相呼應。
而移動鏡頭的大量運用和快速凌厲的鏡頭剪輯,恩怨分明結合荷爾蒙爆炸的激爽又發揚放大了《讓子彈飛》的快感。片中有兩處色彩的運用非常別致,乃至“助燃”:一處是李天然全身赤裸,身上只掛著一件紅色的女式披風,在綠樹掩映的灰色屋檐上跑酷,加上他片中快速搖頭躲避子彈的鏡頭,完全是在調侃銀幕上泛濫的美漫超級英雄;一處是許晴飾演的唐鳳儀在床頭穿著紅色旗袍打針時的風光旖旎,而片中女性包括周韻飾演的女主角關巧紅著裝幾乎都是青白灰素色為主,這一鮮明對比,令戲份原本不是很多的許晴吸睛搶戲,燦爛奪目。
原著和影片中,都在時代大背景下,弱化了傳統概念上武林和俠的形象,不但鏢局都沒了,武師要么隱退,要么去做看家護院,甚至連天橋賣藝的江湖客都難得一見。武林再有名號的師父,“四十年的武藝,一個子彈就完了”。在聊到個人武勇時,姜文透露一個數據:在二戰時,戰場上只有大概4%的士兵死于刀傷(拼刺刀),基本都是死于炮火和子彈下。
隨后姜文說他并不信“俠”,看片名和影片都直接扣住“邪不壓正”的復仇主題,他應該更在意的是“義”,在“大義”的前提下,法理道德框架如同紙糊枷鎖,影片和原著在快意恩仇上非常一致,“自己的圈子,自己人料理。江湖有江湖的正義和規矩,王法不王法,民國不民國,都無關緊要。”
李天然 (彭于晏飾演)
藍青峰 (姜文飾演)
關巧紅 (周韻飾演)
朱潛龍 (廖凡飾演)
■ 角色解析
李天然 (彭于晏飾演)
《俠隱》中的李天然剛出場的描述是“頭發烏黑,臉孔線條分明,厚厚的嘴唇,稍微沖淡了點有些冷酷的表情。不算壯。因為偏高反而顯得瘦長。可是很結實,全身繃得緊緊的。”
在小說中,他是一個現代江湖游俠——越洋歸來,替天行道,一了恩仇,穿云而去。
在《邪不壓正》里,姜文對李天然這個形象做了大幅度地刪改。出身方面與小說相近,都是一個小門派(小說中是太行派,電影中沒有提出具體門派)的弟子,后遭遇慘案,被外國人救到美國生活。電影中給在美國的李天然加上了一個近似特工的身份,他回到北京的復仇行動,既是主觀意愿也是被命令的任務,這與小說中,李天然完全“自發”復仇的“俠者”行為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味。
小說中,歸國的李天然在北京謀了一個編輯的工作,其實就是一個8開的花邊小報《燕京畫報》,他翻譯些國外的時事與逸聞。而電影中李天然是到協和醫院做了個婦科大夫,通過行醫的身份,與唐鳳儀、關巧紅等人相識。如此一來,《俠隱》與《邪不壓正》中的李天然就擁有了截然不同的“朋友圈”和作息。
性格上,小說里的李天然沉穩成熟,也帶著些年輕人的熱血和好奇,而電影里的李天然,心理年齡至少比小說小了五歲,沖動又迷茫,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都有點一知半解,尤其曾經的慘案在他心里留下相當嚴重的創傷,更像一個青春期懵懂跳脫的大孩子。
藍青峰 (姜文飾演)
《俠隱》中的藍青峰是個實業家,有軍人背景,“十七歲參加了山西的辛亥革命,完后去日本念書”,有革命理想,有救國情懷,某種程度上,算是李天然思想啟蒙者,是他最早和李天然說起,現代社會和江湖的差異,“要是你們那個俠義江湖,跟我們這個凡人世界……要是有一天這兩個世界碰到了一塊兒,你又怎么辦?”
在《邪不壓正》里,姜文飾演的藍青峰則是完全另一個樣子,小說中老成持重的長者,在電影里變成了一個八面玲瓏、城府極深的陰謀家,但這個陰謀家又極具喜劇色彩,說起臺詞來簡直是相聲演員。實業家的身份沒有變,但更像是個隱藏于背后的黑幫大佬。
小說中,李天然是回到北京后才與藍青峰相識,但電影里,藍青峰與李天然的關系則更為久遠,甚至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左右了李天然的整個前半生。他一方面心狠手辣,一方面又以一種近似無厘頭的世界觀來面對這個時代。
總之姜文為自己安排的這個角色讓他過足了戲癮,其復雜性與多義性,在姜文飾演的角色里首屈一指。
關巧紅 (周韻飾演)
《俠隱》中的關巧紅因為是寡婦,被稱為關大娘,實際只有20歲出頭,“高高個兒,灰褂褲,干干凈凈,清清爽爽,頭發黑黑的,結在后面,眼珠亮亮的”,李天然對她算是“一見鐘情”,有點“小師妹”的感覺。小說中的巧紅,只是個手藝出眾的普通裁縫,既不革命,也不江湖,與李天然相戀之后,成為他心里最后一塊安穩之地,最后二人終成眷屬。
《邪不壓正》中的關巧紅,除了名字與裁縫的身份,幾乎和小說里沒有相似之處。她片中出場時是個瘸子,李天然要治好她的腳。從書中的普通裁縫,變成“京城第一裁縫”,與交際花唐鳳儀相當熟悉,是個游走于上流社會的方外名流。而且,甚至組織了一個類似“老主顧”+“粉絲團”的殺手小分隊為她賣命。
而她在自述身世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講述當年施劍翹十年為父報仇,三槍打死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姜文一度曾想拍一部關于施劍翹的影片)的故事,姜文將施劍翹和關巧紅合二為一,算是不得了的巧思。
而片中的關巧紅,與李天然并沒有走到最后,是不是傾心相愛,都難以判定。但她卻是毫無疑問的李天然的心理治療師加人生導師,驅除了李天然的心魔。
朱潛龍 (廖凡飾演)
《俠隱》中的朱潛龍出場很少,基本只在其他人的對話中出現,全書二十五萬字,大部分時間里,李天然都在尋找他的蹤跡,以及復仇的機會。作為一個殺掉師父全家,和日本人勾結的朱潛龍,是個徹頭徹尾的反派,在小說的架構里,基本是一個象征,是全書的最后一道關卡,破了它,全書也就結束了。
《邪不壓正》中的朱潛龍戲份極多,在第一場戲就正面出場。身為警察局長,不但大權在握,還野心極大,最大理想竟然是“反清復明”,自己當皇帝,這一點是編劇從他的名字中解析出來的橋段,原著則完全沒有提到這一點。
小說中的藍青峰基本沒有與朱潛龍有過正面交流,但電影里,姜文和廖凡則有多次對手戲,次次火花四濺,效果十足,兩人既互相利用,又互相傷害,既是朋友又是敵人。預告片中有一幕,姜文傷痕累累、牙齒都被拔掉,鮮血淋漓,這就是廖凡本人親自動手。
而性格上,朱潛龍一角也被增添了很多側面,一方面有執拗的貪婪,一方面有幼稚的大男子主義,一方面還有無恥無賴的流氓氣,這些全都是在小說中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