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  正文

《風味人間》:中西的碰撞展現舌尖上的世界

評論

從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到今年的《風味人間》,六年間,美食類紀錄片、綜藝節目以及短視頻的成熟,致使如今的觀眾們難免端著一副挑剔又不饜足的胃口。但不管怎樣,六年的起伏蛻變,《風味人間》還是出現在了大眾面前。

八億播放量,數次上熱搜,在12月16日終以豆瓣9.2的高分圓滿收官。這部獲得觀眾贊譽的美食紀錄片,以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美食,刺激著觀眾的視覺,撩動著觀眾的味蕾。對于觀眾來說,在凜冬已至的寒風呼嘯中,看到一場場活色生香的美食盛宴,體味生活與食物的人間煙火氣,火候正旺。

抽象的分集名背后是對主題的包容

從《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開始,陳曉卿給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最好吃的是人”。因為讓人念念不忘的美食,未必是珍饈美饌,但必定是深入人心的,味覺的另一端勾連著的往往是情結。這是他美食紀錄片中的人文情懷,也是讓簡單的食物成為情感的寄托,從而變得不凡的成功要素。

有人情味的敘事,有感染力的畫面,給予的是美食最根本的東西。相比之下,《風味人間》卻換了一個視角,擴大了地理維度,增加了出場人物。看起來,碎片化的敘事弱化了人物故事,但這每一幀都能成為壁紙的鏡頭下,更多的則是讓人感同身受的驚嘆。因為美味,所以人間才值得。

從分集名稱來看,《風味人間》的《山海之間》《落地生根》《滾滾紅塵》《肴變萬千》《香料歧路》《江湖夜雨》《萬家燈火》《風味之旅》,比起其他美食紀錄片似乎更抽象,但也同時更加具有了包容性。比如,《山海之間》其實旨在傳遞“一方水土一方人”,從自然地理出發,講述在復雜的地貌與多樣的氣候中,人們如何因地制宜,用美味詮釋生活。聚焦的對象,都是觀眾熟悉又陌生的食物。

陳曉卿曾說過,“食物都是有根的。”在第一集中講述的從陸上走到海岸,看不同的環境給予人們怎樣的物產資源,而當地人利用這些資源創造出什么樣的風味,就是一次別開生面的“食物尋根之旅”。在尋根的過程中,《風味人間》反復提及的便是“家”的情懷。有人,則有家,有家,則有溫度。當《風味人間》隨著時間來到過年的氣氛之中,那些與人常伴的日常食物則帶著家庭的溫度。從食物中窺探情感。用食物給觀眾描繪一個美味的故鄉,一直是陳曉卿這么多年在做的事情。

中西的碰撞展現舌尖上的世界

《風味人間》這次探尋的美食,足跡遍布六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食物的流轉為主題,徐徐展現了全球不同地域的美食之間有何呼應,探索了不同飲食文化的遷徙,還有這種不斷流變之下,人和美食的情感羈絆。是以,它又被稱為“舌尖”系列的2.0——“舌尖上的世界”。

細數下來,《風味人間》的海外美食約占節目三分之一的篇幅。第一集《山海之間》,就出現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大約二十多種特色美食。而在美食的炊煙裊裊之間,更是處處都透出了自然與人文、平凡與驕傲之美。中西美食在節目里巧妙碰撞,與“站在全球視角觀察中華美食的流變”的制作初心完美契合。在記錄全球飲食奇特而豐富的同時,探討中國飲食在歷史和地域上的進程。

同一種美食,不同的命運,《風味人間》想要展示的正是中西美食碰撞出的火花。順德的魚生和日本的生魚片,皖南徽州的火腿和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的火腿,它們的制作工藝有異曲同工之妙,食用方式卻大大不同。相同的食材在不同地域有相似的境遇,但同時又保有各自的特點,是文化浸染的結果,更是各地域不同的飲食文化和人文內涵的折射。

陳曉卿說:“不是我們賦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帶著文化,人們的許多生活印記都可以從食物中得到答案。比如小麥,往西傳,遇到了火,變成了比薩面包;往東傳,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面條。東西方文化如此水火不容,可能就是和小麥的那次‘分手’有很大關系。所以食物是所有人類文化的起點。”中西對比,不僅是食物的流變,文化的差異,也是文化的交融。

如果說《十二道鋒味》或《中餐廳》等美食綜藝節目拍的是美食與明星,那么陳曉卿拍的《風味人間》則是大自然和普通人。“東西方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風味人間》以世界美食做參照系,告訴你中國從來不是孤島,國外美食同樣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在全球化的展示中體現與中國美食的對比,站在國家、歷史、人文的高度,把目光投向了古往今來、四方上下。《風味人間》探尋的是人世間最緊密的連接。

人與食物的關系是一個地方的人文寫照

幾年以來,美食的熱浪與風潮打開了與公眾對話的一條通道。《風味人間》則在全球視野里,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探討中國人與食物的關系。它追尋著對美食的溯源,描畫著對四海生活風貌的側寫,覓求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是以,《風味人間》才不僅僅是如傳統美食節目一般停留在味覺和烹調上的程度,而是從知其然走到了知其所以然的階段。

《風味人間》相比前作的跨越,不僅僅是在內容和格局上。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拍攝方式所呈現的更加細膩完整的細節,將食材間的碰撞反應,以及在環境下的細微變化等所有自然真相一一剖開。盡管陳曉卿說,“抵達觀眾內心,技術不是最重要的……”但他們還是奉獻出了唯美的視覺體驗。而在食物之美的表象之下,是食物所包含的傳統、人情,還有人與自然等豐富多元的面向。人與自然、人與美食互動的故事架構,是《風味人間》比之前的美食紀錄片更為深刻的價值與意義。

從《舌尖》開始,陳曉卿便一直在努力探討美食與人的關系,在《風味人間》中,《江湖歸隱》《萬家燈火》將視角直接對準了美食與人、美食與世界的內容。當把中國食物放在歷史脈絡和全球視野當中進行呈現,美食是主角,亦是介質。新疆庫爾特中人與草原、人與羊群之間的默契關系,哈薩克族人與手抓肉的能量供給關系、和日常生計關系……透過美食,《風味人間》想要展現的人文景觀、歷史風物與人間情感呼之欲出。從食物的原生狀態摹寫,到采集方法和制作方法的描述,直到被端上餐桌,《風味人間》通過一個個故事的編織,將美食的樣貌與美食背后的講究盡數顯現。

但對于美食背后的世界,陳曉卿的表達絕不會止于美食。按他的話說,“觀察人、了解人、探討人,才是一位優秀紀錄片人的目標追求。”紀錄片依循人類學的思維邏輯,追根溯源、將食物的前世今生一一呈現的過程,亦是人們追根溯源,認清自己的過程。美味的鏡像,是食物所承載的時間和空間,而鏡像深處,照見的則是自己的內心。所謂“民以食為天”,美食是人類的生存結晶,更是一個地方的人文寫照。美食的交流,是文化的交流,中國美食在國際間的流轉,則是中華美食的驕傲,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標簽: 風味人間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