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  正文

韓國電影《寄生蟲》以“黑馬”姿態成為最大贏家

評論

2020年2月9日,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憑借影片《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國際電影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的導演奉俊昊展示獎杯。新華社記者 李穎 攝 新華社記者陸睿

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落下帷幕,韓國電影《寄生蟲》以“黑馬”姿態成為最大贏家:該片橫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以及最佳原創劇本四個獎項,刷新多項紀錄,成為奧斯卡史上首部拿到最佳影片的非英語影片。

《寄生蟲》由韓國著名導演奉俊昊執導,借用“樓上樓下”這一西方人熟悉的階層隱喻,以黑色幽默演繹了社會底層一家人“寄居”上流家庭的荒誕悲喜劇,揭露了韓國社會貧富階層懸殊的殘酷現實。影片對人性和社會陰暗面呈現得“真實到殘酷”,而又不落窠臼。

全片時而詼諧輕松,時而驚悚苦澀,戲劇沖突不斷,結局殘酷而震撼,引人沉思。有影評說,“事實上,我們對于弱者的憤怒,已超出了感知的能力。強者對弱者的漠視,遲早會被暴力反噬”。《寄生蟲》的深刻在于此,藝術高度也在于此。

一氣呵成的巧妙故事、鬼才導演的出色發揮、新老演員的精湛演技,讓這部聚焦社會小人物的電影達到了很高的完成度。雖然講述的是韓國本土故事,臺詞全部為韓國語,但《寄生蟲》成功跨越了國界,沖破了語言壁壘。評論家金亨錫說:“《寄生蟲》獲獎后,那些以小語種拍片的國家就有了希望。對于奧斯卡而言,這也是擁抱更豐富多彩作品的拐點。”

2019年5月25日,在法國戛納,韓國導演奉俊昊(右)與演員宋康昊手捧金棕櫚獎杯出席拍照式。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實際上,在強勢登頂奧斯卡之前,該片就已在歐洲大放光彩,斬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等多項桂冠。作為一部“韓國制造”,《寄生蟲》捧回多座小金人既有意外之喜,也在情理之中。既有主創人員的智慧結晶、公關團隊的通力協作,也與韓國電影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勉奮斗密不可分。

更重要的是,《寄生蟲》承載了太多韓國電影人的執著與夢想。曾經被好萊塢影片擠壓到瀕臨危機的韓國電影,正是因為有一大批勇于堅持的電影人銳意進取,以及較寬松的文藝創作環境,才讓韓國電影煥發出新的生機。韓國總統文在寅對影片獲獎表達祝賀時說,“這是過去一百年韓國電影人不懈努力的結果。政府將一起努力,為電影人提供能夠發揮想象力、大膽創作電影的環境”。

對于奧斯卡而言,《寄生蟲》的重磅獲獎也順應了其自身的改革需求。已有92年歷史的奧斯卡獎常因被白人演員“主宰”飽受詬病,也因評審標準過于保守遭受質疑,急需打破禁錮、革新自我。美國電影協會本年度在獲獎作品投票中走向“多元化”,《紐約時報》說,這意味著8000多名投票人擺脫了過去對白人制作的“白人故事”與傳統電影手法的崇拜和偏向,擁抱“未來”。

標簽: 《寄生蟲》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