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同性性行為的發展。然而,目前科學界尚未就性取向的形成原因找到確切答案,因為同性戀研究容易引起輿論爭議,而且與基因的關系很復雜。目前該領域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歐美國群,所得出結果具有片面性。
近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學者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對漢族男性性取向進行了遺傳學分析。他們發現了兩個與漢族男性同性戀相關的遺傳位點,并通過人體和動物實驗進一步驗證了這兩個位點與性取向的相關性。
在研究過程中,專家首先從漢族男性中選取1478名同性戀者和3313名異性戀者并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他們發現FMR1NB基因rs17320865位點和ZNF536基因rs7259428位點與同性戀相關。
在進一步的驗證試驗中,研究人員選取了荷蘭腦庫(NBB)的尸檢材料,結果發現同性戀者視交叉上核中的ZNF536表達水平低于異性戀者。此外,去除FMR1NB基因的小鼠表現出了明顯的同性戀偏好,體內與性取向相關的物質和炎癥通路的表達水平也與野生型小鼠有明顯差異。
該研究題為“Discovery of new genetic loci for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in Han population”,已發表在Cell Discovery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1-00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