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12萬,就能買五大國元首同款座駕,你買不買?這種好事現在砸在了湖北人頭上。
當然,不是肯尼迪同款,此砸頭也非彼砸頭。
3月4日,一波“東風汽車超級降價”的消息,震撼了整個車圈。整個東風集團,七大品牌,近60款車型,從燃油到純電,從合資到自主,幾乎全線獲得超大補貼。而在其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東風雪鐵龍C6。
【資料圖】
在法國貴為曾經的總統座駕,出入愛麗舍宮,接送的都是達官貴人,在中國卻遭到“賤賣”——原價21.19萬元的共創版車型,補貼9萬后裸車只要12.19萬,近乎半價。
一日之間,東風經銷商各大4S店從門可羅雀變成了門庭若市,來看車的消費者踏破了門檻。
在當前中國汽車產業的火藥桶上,導火索一點燃,接下來就是連環爆。
最先是重慶補貼問界M7 3萬元,然后是一汽在吉林狂撒1.5億人民幣,再之后,安徽、廣東、四川等省份跟上,紛紛推出超大力度的政策回饋消費者。迄今為止,至少已經有12個省份、30多個品牌推出了補貼活動。
不過整體看下來,東風這波降價,依然是力度最大的那個。
為什么?
1、
東風這輪行動的一切根源,大概濃縮在2件事里。
第一件事幾乎和文章開頭同時發生。
3月3日,東風集團官方微信宣布,集團董事長竺延風因為年齡原因被免去職務。第2天,大補貼就開始了。
回顧他任內的東風集團,說的好聽一些,是成績并不好看。
雖然他上任第2年,也就是2016年,東風汽車年銷量就達到427.6萬輛,刷新歷史高點,并且躋身國內第2的位置。這一年,東風集團春風得意,宣布了到2020年,“產銷560萬輛”、“自主品牌實力顯著提高”、“海外銷量居領先水平”、“新能源銷量30萬輛”四大目標。
然而在那之后,形勢急轉直下。
東風汽車銷量從2017年開始,一路下滑,2017年是412萬輛,2018年則到了383萬輛,2019年是293萬輛,2020年246萬輛。
2021年總算有所回升,達到了277萬輛,但是2022年(246萬輛)又打回原形。
2021年,竺延風曾發布“東方風起”計劃,宣布了到2025年,商用車、自主乘用車和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達到100萬輛,自主品牌規模進入行業前3的“三個百萬目標”。然而還沒實現,就已經光榮退休。
而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東風汽車新能源轉型緩慢。
如果說前幾年大家都在油改電,混補貼的時候,東風汽車還能跟上節奏,等到補貼開始退坡乃至退出,東風的反應之遲鈍就暴露無遺。
最典型的例子是,當“造車新勢力”已經在燒錢搶市場,傳統車企力砸新能源品牌時,東風2018年就推出的新能源品牌嵐圖,卻直到2020年才發布品牌標識和中文名,2021年才獨立運營。
這時候,用戶心智早已被比亞迪、特斯拉、蔚小理們搶占了,哪還容得下一個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牌子?
整個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688.7萬,東風占了其中47萬輛,比例僅7%。東風集團新能源滲透率17%,也低于乘用車市場27.6%的滲透率。
而嵐圖全年交付量僅為19409輛,每月不到2000輛。對比起競品,嵐圖Free被理想和問界的同類車型吊起來打,夢想家還沒有同類型燃油車有存在感。
整個東風集團的新能源板塊,還在靠旗下的幾款油改電網約車撐銷量。
去年8月,竺延風又主導發布了猛士,定位于豪華電動越野品牌。不過直到他離開,也沒看見產品長什么樣。
燃油車時代的巨頭,在新能源市場上變成了邊緣的小透明。
第二件事發生得比較早。
去年10月的巴黎車展上,Stellantis集團CEO唐唯實向媒體透露,準備對標致和雪鐵龍品牌在中國市場實施“輕資產”戰略。
所謂輕資產戰略,實際就是退出和東風合資的神龍汽車,關閉重金投資的本土工廠,僅僅作為進口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
這對于東風汽車無疑是個沉重打擊,也是東風汽車近況的縮影。
從銷量結構上看,東風汽車極度依賴合資燃油車。
其中,神龍汽車曾經是業務版圖相當重要的一塊,在東風鼎盛時期一度占到集團銷量的20%。
然而,隨著燃油車全面淘汰趨勢的顯現,本身就邊緣化的法系車最先、最徹底地崩盤了。
去年,神龍汽車自己宣布的銷量僅為12.7萬輛,只占整個東風汽車乘用車的5%,下滑幅度遠超集團整體業務。
雙方一度掙扎過,比如將新車型的主導權交給合資公司的本土團隊,以更好地把握和適應中國市場的節奏。
神龍汽車主導的“凡爾賽”C5 X車型一度反響不錯,上市前幾個月銷量迅速突破5000輛。
但進入2022年,汽車市場的主旋律早已經變成特斯拉和比亞迪斗法,燃油車退出主戰場,法系車更是頹勢盡顯。
年末幾個月,C5 X的銷量只剩1000輛出頭。
東風其它以燃油車為主的合資品牌日子也不好過,比如說日系。
2022年,東風日產年銷量同比下滑21.4%,只賣出91.7萬輛,跌出了百萬銷量集團;東風本田年銷量同比下滑17.8%至65.2萬輛。
新能源轉型緩慢,燃油車業務隨著大盤倒塌,在這種情況下,東風率先大放血就很好理解了。
2、
比東風更急的,是湖北省。
在燃油車時代,汽車產業是湖北省第一大支柱產業。
支柱到什么程度呢?
2021年,湖北集聚了25家頭部整車廠、1400多家零部件企業、1578家汽車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汽車產業營業收入6941.77億元,占全省規上工業比重14.1%。
作為中國第二家汽車廠的誕生地,依靠數十年積累的產業基礎,湖北汽車一度風光無限,2021年汽車產量209.9萬輛,在全國排名第4,僅次于傳統汽車強區廣東、上海和吉林。
眾所周知,中部地區競爭的核心策略就是強省會,通過做大做強省會城市,吸引產業集聚,輻射帶動周邊發展。
在這個層面,汽車產業更是重中之重。2021年武漢GDP為1.77萬億,而汽車總產值就高達3300億,占比18.64%,這都還不算上汽車鏈條衍生的其他產業。
然而在新能源浪潮中,湖北逐漸落后。
2021年,湖北汽車產量雖然排第4,但如果單看新能源汽車,可以說被甩得有點遠。
當年整個湖北只生產了15萬輛新能源車,占全國產量(354.5萬輛)的4%,遠遠落后于上海、廣東的63.2萬輛和53.5萬輛,甚至不如廣西(48.6萬輛)、陜西(27.4萬輛)、安徽(25.2萬輛)、浙江(25萬輛)、江蘇(20.5萬輛)等。
2022年,湖北新能源汽車產量29.3萬輛,同比增長95%,在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翻番的情況下,只是勉強跟上腳步,并不突出,其增速已經遠遠落后于新能源時代的一些明星地區。
從車企來看,目前市場表現較好的新能源品牌,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勢力,都沒有扎根湖北。
2021年小鵬和武漢經開區簽約,在當地設立制造基地及研發中心項目,武漢算是終于有了一個正兒八經的新能源企業,結果小鵬現在……
而近2年最耀眼的比亞迪,雖然在全國不少地方布局了工廠,但作為汽車強省,湖北直到2022年才分到1家。
還有一件事,可以看出現在湖北挺急的。
1月18日,“下周回國”的賈躍亭,重回國內輿論視野。黃岡政府和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FF)同時發布消息稱,雙方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FF將把中國總部遷至黃岡。
據第一財經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FF此次簽約黃岡,長江產業基金在其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公開資料顯示,長江產業基金是一家由湖北省委、省政府發起的大型國有產業基金。
雖然在目前FF量產車項目的推進上,賈躍亭團隊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認真,各個環節也在按部就班地推進,但考慮到他過去的“事跡”,湖北這個舉動還是要冒很大的輿論風險。
當然,湖北不會把拯救汽車產業的希望寄托在賈躍亭身上。
年初,湖北省印發《湖北省突破性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下稱《方案》),提出了“2024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力爭突破3000億元”的雄心勃勃的目標。
《方案》提出,湖北要發揮東風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確重點城市定位,加強城市間協同,打造以“一谷”(“中國車谷”)為核心、“一廊”(“漢孝隨襄十”汽車走廊)為支撐、“多點”(“宜荊黃黃”)協同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以武漢為引領,“漢孝隨襄十”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萬億元級汽車產業走廊邁進。
在政策之外,最重要的當然是真金白銀。這輪超級補貼,實際上湖北省出力不少。雪鐵龍C6降價9萬,有4.5萬是政府補貼。
其實,湖北更早的時候就開始撒錢了。
2022年6月13日,東風公司與武漢經開區聯合發布鼓勵汽車消費“車十條”。進入2023年,武漢又提出,搶抓全省促汽車消費專項政策延期機遇,支持武漢經開區、江夏區聯合汽車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開展購車補貼活動,活動時間延續至2023年3月31日。
截至今年3月,自“車十條”購車補貼政策出臺以來,武漢經開區兌現政策資金5700余萬元,15588名購車消費獲益拿到了購車補貼。
3月全省補貼推行之后,這個數字恐怕要多上幾倍。
總體看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半場角逐中,湖北已然失去先機。不過,志在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的湖北,并非沒有機會,尤其是考慮到這里本身有著完整的汽車產業鏈條,轉型成本相對較低。
從近期種種事件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和產業正進入關鍵洗牌期,消費者的觀念和產業競爭邏輯都在進入全新階段。
能否抓住新趨勢下的新機會,打破現有格局,實現翻盤,非??简灪钡闹腔邸?/p>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3-202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區域產業對標研究、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東風降價,一場「自殺式」襲擊下的行業大戰》,豹變
【2】《2024年破3000億,湖北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開啟“超車”模式》,澎湃新聞
【3】《被超了,新能源車城上海2022年的產量只排第二》,阿貴看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