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小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植入者在廈出院
建省首例全球最小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日前在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簡稱“廈心”)成功植入,患者11日出院。廈心當天披露說,經過半個多月康復治療,術前因嚴重心衰只能在床上艱難喘氣、全身腫脹勉強能行走幾步的患者,如今已能下床自如行走,活動后氣促明顯好轉。據介紹,今年55歲的李大叔從事建筑行業,15年前曾因風濕性心臟病,接受過心臟二尖瓣置換手術。近5年來,感冒后常感胸悶氣喘,稍微走幾步就喘得不行,病情持續惡化為心衰。直到術前,他的心臟已擴大為常人的2倍,原本正常的體重也因水腫增加到90多公斤,隨時可能猝死。
廣西首次發現中國淡水蟶
(相關資料圖)
4月11日,從廣西橫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經權威機構鑒定,該市南鄉鎮南鄉社區郁江河段河床上近期出現的、形態似蟶子的貝類軟體動物,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中國淡水蟶。
主跨235米,在建最大跨徑連續剛構橋單幅合龍
10日,從中交一公局集團獲悉,我國在建最大跨徑的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渝武高速公路復線觀音峽嘉陵江特大橋近日單幅合龍。渝武高速公路復線(北碚至合川段)起于蘭海高速北碚蔡家互通,止于合川區楓木村,路線全長35.53公里,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00公里。作為渝武高速公路復線上的控制性工程,觀音峽嘉陵江特大橋主跨達235米,左幅橋1070.5米,右幅橋1260.5米,尤其是單幅連續鋼構總長達483米。無論是主跨跨徑,還是連續鋼構總長度,觀音峽嘉陵江特大橋都是國內目前在建同類型橋梁中最長的。
新一代載人火箭八通蓄壓器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10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國內首件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八通蓄壓器,近日成功通過冷沖擊試驗和1.4兆帕液壓試驗,標志著該集團一院211廠已成功突破和掌握了八通蓄壓器研制的關鍵技術并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國內最大接入增量配網集中光伏電站并網發電
4月11日,從國家能源集團獲悉,國內目前最大直接接入增量配電網的集中式光伏項目——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徐圩新區增量配電網59.7兆瓦綠色能源示范項目近日并網發電。
《2022北京腫瘤登記年報》正式發行
從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獲悉,《2022北京腫瘤登記年報》(以下簡稱《年報》)于2023年4月正式發行。據介紹,腫瘤登記數據一般于3年后發布,本次《年報》匯總2019年北京市16個轄區1387萬戶籍人口的腫瘤登記數據,詳細梳理了全市整體及23種常見惡性腫瘤的發病和死亡情況。
我國算力總規模全球第二 年增長率近30%
從工信部了解到,近年來我國算力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年增長率近30%,算力規模排名全球第二。工信部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算力總規模達到18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秒,存力總規模超過1000EB(1萬億GB)。國家樞紐節點間的網絡單向時延降低到20毫秒以內,算力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算力每投入1元,將帶動3至4元的GDP經濟增長。
科學研究發現4.1億年前九尾狐甲魚及其特征
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蓋志琨、林翔鴻、山顯任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合作在廣西早泥盆世古魚類特異埋藏生物群中發現了首個完整保存尾鰭的盔甲魚類——九尾狐甲魚,這一發現彌補了重慶動物群靈動土家魚尾鰭保存不完整的缺憾。該科研發現近日在我國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
大腦發育圖揭示五種疾病根源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8日報道,美國科學家繪制出了發育中大腦迄今最詳細的基因圖譜,揭示了可能影響人們罹患精神分裂癥和雙相情感障礙等5種疾病風險的大腦網絡,有助科學家開發針對這些遺傳疾病的干預措施。
新“隱形”聚合物成藥物輸送載體
英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活性隱形”聚合物。初步數據表明,這種稱為聚硫縮水甘油基甘油(PTGG)的合成物質在藥物輸送方面更安全、更有效。研究發表在最新的《美國化學會志》上。
充電僅18秒!新型水系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問世
1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宋禮教授團隊,基于插層型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同步輻射譜學表征,提出了插層劑誘導軌道占據的概念,開發出具有快速充電性能的銨根插層五氧化二釩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英國研究DNA變化提高糖尿病風險預測概率
近日,英國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研究人員搭建了一個預測模型,他們研究了DNA 甲基化(甲基化是人體內的一種化學過程,能夠在不改變 DNA序列的前提下,改變遺傳表現)對預測2型糖尿病風險的作用。該文章《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DNA methylation scores in two European cohorts augment 10-year risk prediction of type 2 diabetes》已發布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 )雜志。
幫小鼠找回光明,80后科學家再獲突破性成果!
“如果這項技術得以推廣,可以讓全球上百萬失明者重見光明。”介紹最新成果時,武漢科技大學“80后”教授姚凱如是說。2019年,他向一批特殊的小鼠眼底注射了一種新型基因藥物。這些小鼠剛剛出生14天,看起來和普通小鼠沒什么不同,但它們基因中埋藏的定時炸彈即將啟動。如果沒有任何干預,2天后,它們視網膜上的兩種感光細胞就會開始陸續死亡,到40天左右將完全失明。人類一旦遭遇這種由基因突變導致的視網膜色素變性,則往往會在2歲左右發病,最快一年之內失明。40天過去了,120天過去了,240天過去了……作為對照,沒有接受基因藥物注射的眼疾小鼠早已失明。而接受了基因治療的眼疾小鼠則依然視力正常。近日,這項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實驗醫學雜志》。
研究稱外語詞匯學習難點或應從大腦機制重新審視
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許宏團隊最新研究認為,字母體系是造成俄語詞匯學習困難的關卡,但是訓練事件記憶能力能夠有效促進俄語詞匯學習效果。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知名神經科學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
科研人員發現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潛在新藥
中外科研人員最近開發出一種氨基酸化合物,成功治療了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下一步將開展臨床試驗。研究已發表在美國《細胞-代謝》月刊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種除酒精和其他明確的損肝因素所致的、以肝細胞內脂肪過度沉積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常發于中年特別是超重肥胖個體,通常會導致肝臟形成疤痕和發炎。此前研究顯示,甘氨酸代謝受損是導致該病的原因之一。針對該病的治療,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基于甘氨酸的三肽DT-10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起成立直升機創新聯盟
4月10日,直升機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江蘇南京舉行。作為主發起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攜手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航發湖南動力機械研究所、中國航發哈爾濱東安發動機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工業惠陽航空螺旋槳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中國航空研究院、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等聯合發起成立“直升機創新聯盟”。
京津冀生態文明發展研究院在天津成立
9日,由天津師范大學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發起創辦的京津冀生態文明發展研究院在天津師范大學揭牌成立。據了解,京津冀生態文明發展研究院將立足京津冀、輻射國內外,發揮高校自身綜合優勢,加強區域創新驅動,準確把握京津冀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需求,立足高站位、著眼大格局、融入大戰略,打造區域綠色發展的重要智囊和決策智庫。研究院廣泛聚攏資源,聯合開展前沿理論研究和科研攻關,推動成果轉化,形成樣本經驗,產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為京津冀乃至世界大都市群生態治理提供強有力的原創策源和科技支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