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被稱為“生命的種子”,是人類繁衍不可或缺的物質之一。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精子的生存狀況卻在不斷面臨挑戰,而由此導致的不育比例也在不斷上升。
4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不孕癥患病率估計(1990-2021)》報告顯示,全球約17.5%的成年人(約占1/6人口)受到不孕不育的影響,且有增加的趨勢。不孕不育在全球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一種男性或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盡管報告中沒有明確指出不孕不育的男女比例,但據不完全統計,不孕不育中男性的比例占到50%左右。
今年以來,“精子數量告急”“多地精子庫呼吁大學生捐精”“志愿者精子合格率不到20%”等詞條頻上熱搜,男性精子話題熱度空前。
精子危機真的來了嗎?精子遇到了什么問題?我們又該如何應對?近日,潮新聞記者采訪了國內男科領域專家,并探訪了人類精子庫,試圖從中找尋精子生存狀況的答案。
精子正在進入卵子。圖源視覺中國
精子危機來了?
精子危機真的來了嗎?在全球范圍內,精子數量和質量下降,似乎已成為一個“公認”的事實。
近年來,國際上關于人類精子發展趨勢的研究不斷出現,其中最著名的,是由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教授哈蓋·萊文領導的一項研究。
該項研究收集了包括中國在內的53個國家的男性精子數據,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發現,1973年至2018年期間,男性精液濃度從平均每毫升1.01億個精子減少到約4900萬個,濃度減少約51.6%,精子總數量減少約62.3%。
哈蓋·萊文團隊研究的1973年至2018年人類精子數量趨勢圖。圖源《人類生殖更新》期刊
而且,這種下降趨勢還在加劇。2000年以前,下降速度約為每年1.16%,2000年后則達到了每年2.64%。
據此,研究者警告稱,精子數量下降的趨勢如果得不到緩解,可能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繁衍。
在我國,精子質量下降同樣不是一件新鮮事。今年年初,國內多家人類精子庫“志愿者精子合格率不到20%”的消息,就曾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早在2017年,發表在學術期刊《生育與不孕》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湖南精液研究項目觀測了三萬多名中國年輕男子的精液質量,結果發現,合格捐贈者的比例從2001年的55.78%下降到2015年的17.80%,不足原來的1/3。
各地志愿者捐精的合格率真有如此低嗎?潮新聞記者日前分別致電了北京、廣東、四川、湖南等地的人類精子庫,并查閱了部分地區精子庫的公開報道,發現大部分精子庫捐精合格率都在20%至30%左右,少部分地區甚至不到20%。
為了更近距離了解精子的生存狀況,潮新聞記者走進了位于杭州市西湖區的浙江省人類精子庫。該精子庫建于2005年2月,是全國第六家人類精子庫,也是浙江省唯一的精子庫。
從精子庫門口往里走,分別是接待室、取精室、實驗室和儲存室。在儲存室內,潮新聞記者看到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液氮罐,工作人員正在往其中一個罐里放置志愿者最新捐贈的精子。
浙江省人類精子庫工作人員正在存放精子。記者 盧一 攝
“液氮溫度在零下196攝氏度,可以長期有效地保存志愿者捐贈的精子,目前這里的精子儲存量在5萬份左右。”浙江省人類精子庫主任盛慧強說。
他告訴潮新聞記者,儲存在精子庫的合格精子,將會通過定點醫院提供給有受孕需求的不孕癥患者使用,“所有志愿者的精子都是通過層層篩選才得以保存的。”
志愿者捐精合格率有多少?盛慧強表示,與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省的合格率也不是很高,近幾年大約在20%至25%之間波動。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和我們建庫初期比起來,還是可以看到明顯的下降趨勢,早些年合格率可以達到40%以上。”盛慧強說,從精子庫的捐獻人群來看,精子質量的下降現象確實是存在的。
但盛慧強也強調,精子庫定義的合格標準比常規標準要高很多,比如濃度要求6000萬每毫升以上,活力要求60%以上等,而且還對精子的形態、耐凍性都有要求,“所以精子庫捐精的合格率普遍不高。”
那么按照現有精液常規的標準,近些年男性精子的合格率有顯著下降嗎?為此,記者又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采訪了該院泌尿外科男科中心主任呂伯東教授。
浙大二院泌尿外科男科中心。記者 盧一 攝
“精子的參數并不能完全預測自然懷孕,但臨床上精液分析是評估男性生育潛力的基本步驟。”呂伯東告訴潮新聞記者,目前最新參照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第六版提供的精液分析標準參數,其中包括精子的三個重要參數,精子的數量(總數39×106/ml)、活力(前向活動精子30%,總活力42%)和形態(正常形態4%)。
“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近些年不育夫婦因男性精子問題就診量確實在逐年增加。”呂伯東說。
在呂伯東看來,門診量的顯著增加也從側面反映了男性精子問題的日趨嚴峻。他認為,盡管國內外在人類精子質量趨勢研究的問題上仍有些爭議,但是總體趨勢是很顯然的,“人類精子數量和質量確實在不斷下降,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會更嚴峻,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預防和治療。”
精子該是什么模樣?
精子是怎么來的?正常的精子又是什么樣的?
呂伯東給潮新聞記者做了簡單的科普——
精子是在男性睪丸中產生的。睪丸內有許多小管道,稱為曲精小管,這些小管道內含有許多細胞,稱為精原細胞。精原細胞經過一系列的分裂和變化后,最終形成精子,并儲存在附睪中,和附屬性腺的分泌液一起等待射出體外。
男科實驗室中被定義為正常形態的精子。圖源中華醫學會
一般來說,正常的精子可以從數量、活力和形態三個維度來判斷。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最新標準,正常精液中每毫升的精子數量應該高于1600萬個。而且正常精子應該具有強烈的游動能力,可以快速前進,同時具備穿透卵子外層的能力,結合受精。
從形態來看,正常精子的形態應該是規則的,頭部呈橢圓形,頸部、尾部逐漸變細,形似“小蝌蚪”,長約50微米左右。
此外,正常精液應該在30分鐘內液化。“所謂液化,就是指精液從剛射出體外時的膠凍狀逐漸變為稀薄的液體,使得釋放的精子更容易到達女性子宮,完成受精。”呂伯東解釋道。
但無論是精子庫捐精還是臨床門診,男性精子在以上三個維度碰到的問題都層出不窮。
盛慧強說,精子庫在篩選合格精子時,經常能看到一些“歪瓜裂棗”的精子形態,比如尖頭的、斷尾的,還有不少游動能力弱的,甚至不動的,“如果這些狀態的精子在精液中的比例過高,可能會直接影響到生育。”
圖源《WHO人類精液檢查與處理實驗室手冊》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什么在威脅精子的生存?
呂伯東表示,精子數量和質量的下降,目前的研究普遍認為可能與環境因素如污染、化學物質暴露、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有關。
其中,環境可能是一大主因。
“男性接觸了有害化學物質,如污染物、輻射和重金屬等,都可能會對精子產生不良影響。”呂伯東說,精子對溫度非常敏感,過度暴露于高溫環境中,如熱水浴、桑拿房等,也可能會損害精子的數量和質量。
另外比如飲食。均衡飲食是維持精子數量和質量的關鍵。營養不良或攝入過多的脂肪、膽固醇和糖類等都可能影響精子的數量和質量。膳食中缺乏必須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維生素C、E、鋅和硒,也可能導致精子質量下降。
“不良生活方式也是精子的‘死敵’。”呂伯東介紹,包括吸煙、酗酒和濫用藥物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影響精子的質量。此外,久坐、熬夜等也可能對生殖系統造成不利的影響。
不過,呂伯東也表示,除了環境污染、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外因,男性遺傳因素及疾病等導致的內因也不容忽視。
“臨床上,睪丸疾病、生殖道阻塞、精漿問題等都會直接影響精子的狀態,進而影響生育,這些就必須依靠藥物或手術等治療手段來根治或緩解。”呂伯東說。
精子向人類卵子游去。圖源視覺中國
精子保衛戰
世界衛生組織(WHO)4月3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約有17.5%的成年人受到不孕不育的影響。
在我國,2019年發布的《中國婦幼健康事業進展與展望報告》提示,中國成年人不孕率高達10%-15%,將近5000萬人群面臨不孕癥的困擾。
目前,不孕不育正在成為一個重大而普遍的健康問題。男性作為不孕不育的其中一個主體,一場精子保衛戰也正在打響。
首先是來自精子庫。
1960年,美國建立了世界上首個人類精子庫。1981年11月,湖南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人類精子庫,緊接著在其他城市也陸續建立了規模不一的人類精子庫。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29個人類精子庫。
浙江省人類精子庫實驗室。記者 盧一 攝
4月8日,第一屆全國精子庫未來發展建設研討會在長沙召開,全國29家人類精子庫主任首次圍繞精子庫安全體系建設、質量管理體系建立、遺傳篩查應用和新技術開發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
盛慧強告訴潮新聞記者,人類精子庫最主要的目的是治療不育癥、預防遺傳病和提供生殖保險,通過不斷交流、合作,今后將持續對人類繁衍以及生殖健康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以浙江省人類精子庫為例,迄今為止累計凍存精液標本12萬余份,先后向全國40余家生殖醫學中心提供合格冷凍精液7萬余份,至今已有1萬多名子代出生。”盛慧強說。
浙江省人類精子庫儲存室。記者 盧一 攝
此外,盛慧強也提出倡議,對于短期內無生育計劃的育齡男性、從事對男性生育力有損傷風險的職業男性、可能影響男性生育力治療方案的患病男性,以及需要接受輔助生殖治療的不育男性(少、弱精癥)等,可以到人類精子庫冷凍保存自己的精液,為健康的精子上一份“保險”。
除了精子庫,醫學界對男性精子質量及病癥的治療和研究也正在不斷加強。
呂伯東表示,過去不孕不育的診療對象更多的是瞄準女性,但實際上男性在夫妻不育因素中的占比高達50%左右,因此男科的發展重要程度不容忽視。
“目前醫療界對男科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三甲綜合性醫院都設立了男科診療中心,這將對男性生殖健康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呂伯東說。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7月發布的《人類精液檢查與處理實驗室手冊》第六版中,對人類精液檢查與精子評估指出了新的方向,對我國男科學的發展有著明確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WHO)《人類精液檢查與處理實驗室手冊》第六版
呂伯東說,針對男性精子主要疾病,如少精子癥、弱精子癥、畸形精子癥等,目前常用抗氧化劑、抗雌激素藥物、芳香化酶抑制劑、促性腺激素類藥物、改善微循環藥物、中藥等聯合施治,如果存在感染因素的,可以聯合抗生素治療。
“對于不適宜藥物或手術治療或治療無效的患者,根據不育夫婦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輔助生殖技術(ART),是可能實現懷孕的唯一有效方式。”呂伯東介紹,輔助生殖技術在我國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以試管嬰兒為例,目前已發展到第三代,將更大程度上幫助不孕癥患者實現生育。
輔助生殖技術(人工授精)示意圖。圖源視覺中國
今年2月,國家醫保局公開表示將逐步把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又為輔助生殖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呂伯東表示,國內外針對男性精子質量問題及治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飲食、運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改善都可能對男性精子數量和質量產生積極影響。
此外,一些新的技術,如基因編輯和干細胞治療等也正在研究中,但它們目前還處于實驗室階段,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驗證。
“為了精子的健康和正常的繁衍,人類一直在努力。”呂伯東說。
(潮新聞 執筆 盧一)
(來源:潮新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