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現場。中國青年網通訊員西川 攝
“回憶過往、致敬生活、憧憬未來,希望生活越來越好。”4月21日,音樂劇《三里屯42號》演出結束后,該劇副導演王得智由衷感慨。
(相關資料圖)
4月21日、4月22日,由音樂人小柯(柯肇雷)編導的原創音樂劇《三里屯42號》在北京世紀劇院連演兩場,觀眾好評如潮。
該劇以三里屯演變為時代背景,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跨越30年,聚焦一群生活、奮斗在北京的平凡年輕人,講述他們的熱情與理想、選擇與堅持。
表演現場。中國青年網通訊員西川 攝
在劇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滾滾時代大潮,范家三兄妹的店鋪從“晨輝汽車修理店”變為“晨輝酒吧”,再到“晨輝書店”,在這小小的一方天地中,“作家”“導演”“演員”“草根歌手”“IT創業者”……每個人物角色在時代浮沉中都選擇著屬于自己的道路,青春的影子倒映在時代的洪流中。
表演現場。中國青年網通訊員西川 攝
作為70后,音樂人小柯親身經歷、見證著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與變遷,在每個特定年代,他都創作了反映當下的音樂作品。在《三里屯42號》中,小柯將《日子》《等人》《等你愛我》《北京歡迎你》《北京再相約》等歌曲貫穿其中,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也將觀眾帶入到歲月的回憶中。
表演現場。中國青年網通訊員西川 攝
青年演員畢遠峰在劇中擔當男一號,飾演范家兄妹中的“二哥”。畢遠峰并非科班出身,在加入小柯劇場前,曾是位舞蹈演員。在2016年加入小柯劇場后,畢遠峰一度擔任舞蹈編導,日子久了,一天他跟小柯說想“嘗試演戲”,就這樣,從小角色一路走來,畢遠峰演到了男一號,對他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成就”。
這何嘗不是畢遠峰等劇中演員與劇中人物角色在人生經歷上的一種相互映射,是“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
表演現場。中國青年網通訊員西川 攝
三年疫情間,小柯劇場的線下演出受到很大影響,那段時間是小柯劇場最難熬的一段時光。如今,那段時光終成過往,從失望到絕望,再到重燃希望,王得智、畢遠峰和同事們終于等來了“復工”。
兩個月時間里,20多位青年演員在小柯帶領下創作出這部《三里屯42號》,創排過程中,每個人都傾心投入,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排演。
王得智說,對于從藝的年輕人來說,小柯劇場是一個很好的平臺,“這個平臺可以給你無數次的機會去試錯,在這里慢慢成長,當有一天羽翼豐滿的時候,就算是離開這個平臺,也可以獨當一面。”
表演現場。中國青年網通訊員西川 攝
如今,《三里屯42號》從小劇場演到了大劇場,讓更多觀眾欣賞到了這部劇,看到了這群年輕演員。
觀看完劇,觀眾劉先生表示,雖然自己在北京已經生活了很多年,但是對三里屯的歷史并不了解,這次觀劇讓他增長了知識,“我也是音樂愛好者,劇中很多的歌曲都是比較熟悉的。而且現在疫情過后,大家回歸了線下觀劇,這次現場觀眾和演員們的互動非常積極,反響也非常熱烈,更加提升了我們的觀劇體驗。總之,我很喜歡!”
從小劇場到大劇場,對于小柯而言,同樣是一次“挑戰”。在謝幕中,小柯坦言他的緊張和激動,今天在劇中第一次上場,竟忘記了戴麥克風。
“因為有在三里屯‘混跡’的經驗,所以我把我的過往,其實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過往,寫到了劇情里,是向過往致敬,對未來充滿希望。希望一切都會越來越好,明天燦爛、安穩、平安、美好。”小柯說。(記者 李川 劉尚君 田昕禾 石偉強)
(來源:中國青年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