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  正文

曾氏江蘺:這個“小個子”不簡單|熱門

評論

曾氏江蘺生態圖

作為一類具有重要經濟和生態意義的海產大型紅藻類群,江蘺科物種是提取瓊膠的重要原料。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海洋所”)在江蘺科物種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了一種具有特殊精子囊枝的江蘺科新物種,并命名為曾氏江蘺。這一研究成果在國際藻類學期刊《藻類學研究》發表。


【資料圖】

物種豐富,古人早有記載

江蘺屬海藻是一類海產大型紅藻,隸屬紅藻門真紅藻綱江蘺目江蘺科,在全球除兩極外的其他海域廣為分布,一般生活在潮間帶至潮下帶。

我國著名藻類學家曾呈奎在1962年出版的《中國經濟海藻志》中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認為“江蘺”一詞在《本草綱目》和一些沿海地方縣志或府志均有記載。

江蘺屬海藻的形態一般可分為圓柱狀、扁壓型(扁平狀)和葉狀3種,我國江蘺屬海藻絕大多數呈圓柱狀,少數為葉狀,扁壓型很少。它們一般依靠藻體基部盤狀固著器營固著生活。據統計分析,其固著基質多種多樣,有巖石、珊瑚石、小礫石、各類貝殼等;其棲息地類型既有巖礁,也有泥灘和沙地。

我國古代文獻典籍記載,古人對江蘺屬海藻的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如《本草綱目》記述為“紅蘺生海水中,正青,似亂發,乃海苔之類也”“龍須菜生東南海邊石上,叢生,無枝葉,狀如柳根須,長者尺余”。福建《漳浦縣志》記述為“生海中沙地,長如線,色微紅”。

古人對江蘺(龍須菜)的描述比較貼切地反映了江蘺屬海藻的形態特點和生態習性?!罢唷薄拔⒓t”描述了江蘺屬海藻藻體顏色為青綠色或紅色;“似亂發”“無枝葉”“長如線”“狀如柳根須”等則形象地展示了江蘺屬海藻的圓柱形外觀特征?!吧鷸|南海邊石上”“生海中沙地”則反映了江蘺屬海藻的生態習性。

摸清家底是產業發展的根基和源頭

由于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我國古代典籍對江蘺屬海藻的稱謂不盡相同,包括江蘺、海菜、線菜、龍須菜等,存在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的現象。

為此,中科院海洋所夏邦美研究員在曾呈奎的帶領下,開始了江蘺屬海藻的系統分類學研究。1999年,夏邦美主編出版了我國第一部《中國海藻志》,其中收錄了29個江蘺屬物種,基本摸清了我國江蘺屬海藻資源家底信息。隨著研究的進展,繩江蘺、異枝江蘺和龍須菜被移至擬江蘺屬(龍須菜屬)。目前,我國沿岸報道江蘺屬/擬江蘺屬海藻30余種,其中約70%的物種在海南省均有分布。

江蘺屬/擬江蘺屬海藻是一類重要經濟海藻,其中有不少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物種,如龍須菜、細基江蘺,可食用,可作為鮑魚等海珍品的餌料,同時也是瓊膠工業的重要原料。比如在山東沿海發現的新紀錄種龍須菜,在藻類栽培學家的努力之下,迅速發展為繼海帶、紫菜之后的我國第三大海藻栽培產業,基本解決了我國瓊膠工業的原料問題,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由此可見,物種的發現是產業發展的根基和源頭,也是其他學科研究的基礎。

與眾不同,“個子小”還具有特化的精子囊小枝

為進一步評估我國江蘺科物種多樣性及其資源分布,中科院海洋所科研人員于2013年至2022年,連續10年在我國沿海采集了200余號江蘺標本,擴增出350余條基因序列,由此構建了我國江蘺科物種DNA序列數據集。尤其重要的是,還在海南島發現了江蘺屬1個新物種,正式命名為曾氏江蘺,以紀念曾呈奎先生對海洋藻類多樣性研究作出的卓越貢獻。

據了解,曾氏江蘺棲息在熱帶海域潮下帶珊瑚石或潮間帶石沼珊瑚石上,是江蘺屬體型較小的物種,藻體平均株高僅1.7厘米。與其他江蘺屬物種明顯不同的是,該物種發育有特殊的精子囊群,即精子囊群集中分布在特化的精子囊小枝上。該物種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了江蘺類群雄性繁殖結構進化的復雜性,為江蘺類群的系統發育提供了新的證據。

(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普研究所海洋科普研究中心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供稿)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