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美國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新型的人造柔性電子皮膚貼片,它可以將壓力或熱量傳感器的信號轉換為大腦信號,并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這項研究有望改善皮膚損傷患者的人造假體。
據悉,這種新型的電子皮膚貼片相比于傳統的電子設備更加柔軟、靈活,它同時具有壓力與熱量感應功能。有研究人員稱,這種新型的人造皮膚可以被應用在許多方面,例如模擬人類觸覺、改善假體的效果等。
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用電子電路、壓力和溫度傳感器制造了這種電子皮膚,所有電路和傳感器都由薄而有彈性的橡膠材料制成。他們將這些組件整合成一個貼片,這一貼片很容易適應不平整的表面,如人類手指等。這種電子皮膚的工作原理是模仿生物皮膚。在生物皮膚中,神經檢測壓力或溫度,然后向大腦發送電信號。
這款電子皮膚工作所需施加的電壓僅為傳統人造皮膚設備所需電壓的1/60,這可能意味著它不會過熱,可更舒適地使用更長時間,而任何用作皮膚損傷患者假體的人造皮膚都需要足夠舒適,能長時間佩戴。
對人類來說,皮膚觸感會觸發肌肉的快速運動,因此研究人員將新研制出來的電子皮膚與活體大鼠的神經系統相連,看看它是否可做類似的事情。該團隊將電子皮膚貼片中的電極連接到大鼠大腦中處理觸摸和溫度的區域,然后對其施加壓力。結果表明,大鼠大腦通過在運動控制區域的神經元之間發射更多信號來作出反應。當研究人員通過一個可插入的人工突觸裝置將這些信號傳送到大鼠腿上時,它開始跳動。
研究人員表示,這表明電子皮膚有觸感后會觸發動作,但這種電子皮膚要想大面積代替真實的皮膚,可能需要更復雜的電路。此外,該人造皮膚會將所有感官數據直接傳輸到大腦,而人類皮膚并不以這種方式處理感官數據,會過濾掉一些信息。
總之,這項研究的突破性發現有助于改善人類生活。這項技術能夠創造出更加人性化和柔軟的電子設備,并有望被應用于治療皮膚損傷患者,讓他們重新獲得部分身體功能。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生物傳感器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