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  正文

微資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教學設計(高二選修)

評論

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吨疄橹恢獮椴恢方贪附虒W設計(高二選修),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如果這17篇文章還不能滿足您的需求,您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教學設計(高二選修)相關的文章。

篇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教學設計(高二選修)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課?時?教?案

周?????????????????????????????????????????年????月????日

章節(jié) 《論語》選讀 課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教學

目標 知識與能力:1、學習選文,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2、學習和掌握加點的重點字匯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領會孔子對弟子的關愛之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會平等、友愛的師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懷。

教學

重點 1.分析文中內(nèi)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的主要思想內(nèi)涵。2.重點欣賞文中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

教學

難點 深層理解文章內(nèi)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演講。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趣。

真正偉大的思想決不會只適用于一時一地或一人。它們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也應該具有普遍的意義。人們喜歡譏諷地說,生命之樹常青,而理論往往是灰色的"。他們不知道,理論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沒有普適性;而沒有普適性,也就沒有生命力。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啟發(fā)性、普適性的人生格言。

三、合作探究交流。

1、根據(jù)課文下面注釋,小組合作探究每句語言意思,做到字字落實,合作過程中出現(xiàn)不明白的字詞句,組內(nèi)不能解決,提出全班共同解決。

2、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3、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4、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6、??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7、??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到兩處,簡單談談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聯(lián)系課后兩則材料,孔子提倡“誠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談談孔子所說的“信”的原則。

五、課堂小結。

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為一種行動著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fā)端,漸漸至于偉大或神奇。它意味著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著巔峰,又是攀向巔峰的起點。

六、課后作業(yè)。

試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話語適合什么寫作主題,并結自身體會寫二、三個片段。

創(chuàng)

于偉

篇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高二選修教學設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人教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學習第1、7、8、9、11、12、13則選文,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2、學習和掌握加點的重點字匯:夫子矢之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領會孔子對弟子的關愛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會平等、友愛的師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懷。【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和掌握重點字匯:矢之??……

難點:鑒賞9、13則選文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課型:選修課專題

【教學方法】1、吟詠法,反復誦讀;導讀法??2、啟發(fā)探究式

【課前準備】1、課前完成導學學案2、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使用一些內(nèi)涵豐富、盔炙人口的成語,比如“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暗啦煌幌酁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這些成語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識到僅僅是這些大家耳熟能詳?shù)某烧Z,就足以說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閃耀呢?

二、??語段解讀:

(1)第一則: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翻譯重點:①誨:教導;②女通汝(rǔ)你;③為:表判斷,相當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詞,"這".

(2)第二則: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為"怎么辦"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3)第三則: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為“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4)第四則:(第六則、第七則)

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并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5)第五則:???第八則:(第11、12、13則)

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到兩處,簡單談談自己的理解。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么;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于斯:于,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三、體悟探究:聯(lián)系課后課后兩則材料,孔子提倡“誠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談談孔子所說的“信”的原則。

四、課堂小結: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為一種行動著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fā)端,漸漸至于偉大或神奇。它意味著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著巔峰,又是攀向巔峰的起點。

【布置作業(yè)】:完成學案中的〖知識鞏固〗部分

第二課時

一、探討:文中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那幾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啟發(fā):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啟發(fā):“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tài)度。

3、子曰:“躬子厚而薄責于人,則遠矣!”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責己嚴,待人??寬

啟發(fā):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么,為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fā)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于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4、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角度:從政方面?--------欲速則不達

啟發(fā):“欲速則不達”,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著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5、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角度:為人治國---------講究誠信

啟發(fā):孔子認為,信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6、①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角度:為人處事-------要有骨氣、遠大志向及惜時奮干

啟發(fā):文中孔子認為: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jīng)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為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勸戒后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小結:本文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為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后人深遠的啟示:

1、???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

4、?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為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干

二、拓展探究

1、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回答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2、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5、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6、?孔子是如何強調(diào)誠信的?

三、作業(yè)

【教學反思】

1、??本專題要抓好背誦默寫。

2、??第七則可以聯(lián)系現(xiàn)實進行解讀: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別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卻寬松,那些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3、??第九則要理清比喻的關系。

4、??本專題的誠信觀點,要聯(lián)系課后“思考與練習”中的兩則材料,讓學生探討明確孔子的誠信是在堅持道義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準則下的

一、掌握重要詞語。

1、為下列加線詞語注音。莒父___ r___ ____ ___

2、解釋下列加線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誨女知之乎:_____、______。(2)是智也:_____。(3)更也:____。(4)小人之過也必文:____。(5)人能弘道:_______。(6)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_______、_______。(7)子在川上曰:________。(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誨女知之乎_____通_____。(2)如日月之食焉?____通__。(3)無欲速____通____(4)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____通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3)其何以行之哉?

三、探究研討(見上第二課時)

四、思維拓展。

1、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兩處。

2、請同學們談一談松柏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篇小短文。

五、達標訓練。?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參考答案

知識鏈接: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導;事物的道理(2)這(3)改變(4)掩飾(5)擴大、光大(6)自身、自己;遠離(7)河(8)停止

3、4、(1)判斷句(2)判斷句(3)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三、探究研討

1、一個人的聰明不在于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于\"無知\"的問題,我們要經(jīng)常念叨著\"怎么辦\",并且力圖去解決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過錯卻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錯。要想改正錯誤,首先就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錯。

3、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來回答。

4、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系,關鍵在于改變自己:多責求自己,少苛求別人。5、6、(答案略)

四、思維拓展

1、孔子認為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r、小車沒有,靠什么行走呢?誠信對于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wěn)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根本。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五、達標訓練答案?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發(fā)胡匪

篇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導學方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文中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分析文中內(nèi)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的主要思想內(nèi)涵。

2.重點欣賞文中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文章內(nèi)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知識鏈接:

一、掌握重要詞語。

1、為下列加線詞語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r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加線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誨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過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誨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無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其何以行之哉?

教學過程:

一、孔子這位先哲圣人,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寶庫,從他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些有關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啟發(fā)性的人生格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3、【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4、【原文】?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譯文】?”

8、【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

9、【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10、【原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11、【原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

三、探究研討

1、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回答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2、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5、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6、?孔子是如何強調(diào)誠信的?

四、思維拓展。

1、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兩處。

2、請同學們談一談松柏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篇小短文。

五、達標訓練。

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一)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中加線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__________

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 茍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負邪? 負__________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知識鏈接: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導;事物的道理(2)這(3)改變(4)掩飾(5)擴大、光大(6)自身、自己;遠離(7)河(8)停止

3、(1)”女“通”汝“(2)”食“通”蝕“(3)”無“通”毋“(4)”“通”凋“

4、(1)判斷句(2)判斷句(3)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教學過程:

二、1、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道的真諦。“

2、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么辦。“

3、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4、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5、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6、?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7、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么能啟動?”

10、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11、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謝。“

12、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討

1、一個人的聰明不在于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于”無知“的問題,我們要經(jīng)常念叨著”怎么辦“,并且力圖去解決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過錯卻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錯。要想改正錯誤,首先就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錯。

3、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來回答。

4、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系,關鍵在于改變自己:多責求自己,少苛求別人。

5、6、(答案略)

四、思維拓展

1、孔子認為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r、小車沒有,靠什么行走呢?誠信對于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wěn)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根本。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五、達標訓練答案

1、三類。

2、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3、遭遇;如果;放出;背棄。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篇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運用文中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結合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過程與方法:

1.從孔子言行中學習和領會他為人處世、為政治國的智慧與精神。

2.結合生活實際,談閱讀感受或啟發(f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領會平等、友愛的師生之情,學習圣人智慧,感受圣人情懷,領會圣人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文中出現(xiàn)的有關人生的格言,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處世。

難點:

結合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淺談閱讀啟發(fā)。

自主學習檢查內(nèi)容和方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是將《論語》奉為中華文化思想精髓,兩千多年來,它之所以能夠成為經(jīng)典,就在于它的包容與流動,溫暖和浸潤著千古人群。傳統(tǒng)思想里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說齊家、治國、平天下離你還有些遙遠的話,學習《論語》用以修身,對于新一代學子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今天我們就再次走進孔子,學習他的立身行事,領會他的生存智慧。

二、檢查預習情況

1.你能介紹孔子其人其事及其思想嗎?(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jīng)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2.你能準確朗讀全文嗎?

指名學生朗讀12則語錄,糾正讀音錯誤。

3.學生自學問題反饋。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難點(根據(jù)學生預習確定):

組織學生討論展示評價

三、課文研討

1.疏通12則語錄。學生結合注釋翻譯,互動解決,教師點撥。

2.學生分組討論12則語錄的閱讀體會,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發(fā)言,組內(nèi)其它同學可以給予補充。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加以總結、深化。

(一)研習1、2則。我們能夠從孔子身上學到怎樣的生存智慧?

(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

(1)翻譯重點:①誨:教導;②女:通“汝”(rǔ),你;③為:表判斷,相當于“是”④知: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詞,“這”。

翻譯: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知識明白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tài)度才是明智的。”

(2)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為“怎么辦”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翻譯:孔子說:“不說‘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拿他也沒有辦法。”

【探究一】1、2則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對你有何啟發(fā)?

明確:孔子啟示人們?nèi)绾蚊鎸ψ约旱臒o知。選文第1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人的聰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么。──聰明的人正視自己的無知。正視自己的無知,不是說安于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選文第2則,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無”就是無如之何,即拿他沒辦法。面對問題,不停地念叨怎么辦啊怎么辦啊,說明他在動腦筋,說明他在做著解決問題的努力。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啟發(fā):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緊追不舍的一個簡單問題,連續(xù)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記者無奈:“我發(fā)現(xiàn)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的最多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我們那里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丁教授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令人欽佩。

(二)研習3、4、5則,看看孔子教導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過錯?

(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第3則的意思是說,犯了錯誤而不改,這就是錯誤;──錯誤不在犯錯誤,而在犯了錯誤而不改正,如《左傳宣公二年》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這句話真是充滿了智慧。

(4)自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為“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翻譯: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5)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翻譯: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

【探究二】3、4、5則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對你有何啟發(fā)?

明確: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孔子告訴我們,生活中,我們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意思是說,犯了錯誤而不改,這就是錯誤;──錯誤不在犯錯誤,而在犯了錯誤而不改正,一如《左傳宣公二年》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這句話真是充滿了智慧。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啟發(fā):孔子和弟子都強調(diào)改過,“知錯能改”才是我們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tài)度。歷史上知錯能改,善于納諫的事例很多,如:唐太宗、劉邦等等。

(三)孔子一生致力于“傳道”,閱讀6-8則,孔子所說的道對我們?nèi)松泻螁⑹荆?/p>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譯:孔子說:“人能夠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夠使人顯揚。”

(7)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并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翻譯: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

【探究三】第7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明確:在自處和處世方面,孔子也有很多充滿智慧的.諄諄教誨。選文第7則:“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應當理解為“躬自厚責而薄責于人”,省略了一個“責”字。孔子的意思是說,自己嚴于責求自己而少責求別人,人們就不會怨恨你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別人很嚴苛而要求自己卻很寬松,那些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啟發(fā):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么,為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fā)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于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8)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子夏做了魯國莒父這座城邑的長官,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孔子說:“做事情不要貪快,不要計較(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貪快就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評析:在處理政事方面,孔子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說做事情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這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都是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的典型例子。

角度:從政方面 ------欲速則不達

啟發(fā):“欲速則不達”,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立著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可結合當代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談談。

四、作業(yè)布置

1、翻譯并背誦1、4、5、6、7則。

2、解釋課后第三題中加點的詞,并翻譯句子。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走進孔子,你從孔子身上學到了哪些生存智慧?(提問,鞏固舊知)孔子這位先哲圣人,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寶庫,從他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些有關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感受圣人情懷,領會、學習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養(yǎng)。

二、研習9-12則

(一)閱讀9-10則,孔子是如何看待誠信的?

(9)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么;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輗 ,小車沒有軏一樣,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評析:孔子特別強調(diào)誠信的重要性。選文第9則意思是說,做人沒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如果沒有輗、小車如果沒有軏,就無法行走一樣,人不講誠信就喪失了立身處世的根本。

(10)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于斯:于,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翻譯: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自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呢”“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探究一】9、10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明確:孔子高度強調(diào)誠信,無論是做人,還是治國,都不可失去誠信,正所謂“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

角度:為人治國------講究誠信

啟發(fā):孔子認為,信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誠信乃立足之本,可結合高考作文題談談,有條件者可展示相關優(yōu)秀范文,供學生借鑒。

(二)閱讀11-12則,孔子從自然現(xiàn)象中概括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11)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譯:孔子說:“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評析: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患難見真知”。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上說:“逝去的時間像這流水,晝夜不停地流淌!”

【探究二】第11、12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明確:人應像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jīng)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為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勸戒后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角度:為人處世-----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干

啟發(fā):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會磨礪一個人的意志,只有經(jīng)歷了磨難打擊,才會看出一個人是否擁有堅韌頑強的品質(zhì)。司馬遷、蘇武等無不如此。時間對我們每個人都很寶貴,但有些人卻不懂得珍惜。古代鑿壁借光、秉燭夜讀的故事,還有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間流逝的描述以及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作等等很多的事例都是惜時如金的典例。由此勸勉學生充實度過每一天,不要白白虛度年華。

三、本文節(jié)選了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請同學們概括出這幾個角度。這些角度,對我們的人生有怎樣的啟示?

明確:文章分別從“求知、為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后人深遠的啟示:

1.求知方面------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為人處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3.從政方面------切記“欲速則不達”

4.為人治國------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

5.為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干

四、課堂小結

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為一種行動著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fā)端,漸漸至于偉大或神奇。它意味著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著巔峰,又是攀向巔峰的起點。讓我們汲取先賢的生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布置作業(yè)

1.翻譯并背誦8、9、11、12則,此外可以選擇你感興趣的段落句子翻譯背誦。

2.寫300字左右的讀后感。

篇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學習表現(xiàn)孔子生存智慧的選文,討論并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學習有關語言知識,除第6、10、11、12則選文以外,其它選文都應精講;

2、難點: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三)教學步驟及內(nèi)容要點:

1、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使用一些內(nèi)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比如“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暗啦煌幌酁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這些成語,其實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幾則表現(xiàn)孔子人生智慧的語錄。

2、疏通12則語錄。

(1)指明學生集體朗讀12則語錄,糾正讀音錯誤。

(2)探討重點字詞。學生提出問題,互動解決,教師加以點撥。

知:通智。 末:無。 食:通蝕。 文:演示,(文過飾非)。 弘:擴大、發(fā)揚。

躬:自己。 宰:城邑的長官。 無:通毋,不要。 而:連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表示“如果”或“卻”,這里可以理解為“卻”。 兵:武器。 歲:時令。 舍:停止。

(3)翻譯12則語錄。學生翻譯,互動解決,教師點撥。

3、討論12則語錄的思想內(nèi)容。

(1)學生分組討論12則語錄的閱讀體會,要求寫出發(fā)言提綱,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發(fā)言,組內(nèi)其它同學可以給予補充。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加以總結、深化,要點如下:

第一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裝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這句話對我們有以下啟示。一是不要強不知以為知,人生有涯而知識無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卻要裝知道就可能鬧笑話;二是裝知道就會關上學習求知的大門,老老實實承認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動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與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過分重復學習,不知道的才是學習研究的重點。

第二則:這幾句對我們有以下啟示。一是要正視問題,遇到不會解決的問題就要想辦法,不能應付搪塞,只有正視問題的人,才會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別人對他才能提供具體的幫助,如果遇到問題搪塞應付,誰也幫不了他,誰也拿他沒有辦法;二是在學習求知的過程中,只有自己不斷動腦子,老師對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問題,不思考問題,老師對他來說,其作用就不大。

第三則:一是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錯誤,畏懼犯錯誤的人不可能取得進步;二是犯了錯誤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錯誤,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學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總結經(jīng)驗,不在同一個地方兩次跌倒。

第四則:一是有過錯,別人都能看見,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對領導者、公眾人物而言尤其是這樣;二是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反而會贏的人們的尊重。

第五則:一是掩飾錯誤是人格卑下的表現(xiàn),會鬧笑話,會讓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錯誤暴露出來的勇氣,因為只有暴露出來,才能得到糾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不在于犯不犯錯誤,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錯誤。

第六則:人能把道擴大,不是道能擴大人。道在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張、思想,人自覺修身,可以擴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擴大人。三國時期的一代經(jīng)世王肅如此解釋這句話:“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王肅的解釋比較符合字面的意思,在這里,道似乎是指人的境界,才大者境界自然大,才小者境界自然低,甚至不能理解大境界、高境界,所以,大境界、高境界(即道)自然不能擴大人。所以,境界是自己修煉來的,而不是別人賜予的。今人楊伯峻在《論語譯注》里如此注釋這句話:“這一章只能就字面意思來翻譯,孔子的真意何在,又如何叫做‘非道弘人’,很難體會。朱熹曾經(jīng)強為解釋,而鄭皓的《論語集注述要》卻說,‘此章最不煩解釋而最可疑’,則我們也只好不加臆測。《漢書》董仲舒所載董仲舒的對策和《禮樂志》所載的平當對策都引此二句,都以為是治亂興廢在于人的意思,但細加思考,仍未必相合。”

第七則:一是一個人要善于自省,善于從自身找原因,要少責怪別人,而不要老是責怪別人會推托客觀原因,這樣才有利于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每個人都善于從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評,就會減少社會內(nèi)耗,提高辦事效率;二是從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減少怨恨的重要途徑。

第八則: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會違背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甚至使人學會作假,而這些都會影響人達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個人太在乎小利益,就會忘記大根本,而區(qū)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關重要的。

第九則: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二是強調(diào)信用不僅指對人要守信,還要注意對自己負責,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標,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則:對一個政府來說,守信對人民的承諾是他站得住腳的根本。

第十一則:一個人的品質(zhì)高下,只有在矛盾沖突的時候才能表現(xiàn)出來。

第十二則:一是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從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時間流走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三是珍惜時間,是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討論課后第二題。先指導學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孔子對“信”的辯證分析。

篇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選文,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

2、學習和掌握加點的重點字匯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領會孔子對弟子的關愛之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領會平等、友愛的師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懷。

教學重點:

1、分析文中內(nèi)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的主要思想內(nèi)涵。

2、重點欣賞文中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文章內(nèi)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演講。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趣。

真正偉大的思想決不會只適用于一時一地或一人。它們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也應該具有普遍的意義。人們喜歡譏諷地說,生命之樹常青,而理論往往是灰色的。他們不知道,理論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沒有普適性;而沒有普適性,也就沒有生命力。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啟發(fā)性、普適性的人生格言。

三、合作探究交流。

1、根據(jù)課文下面注釋,小組合作探究每句語言意思,做到字字落實,合作過程中出現(xiàn)不明白的字詞句,組內(nèi)不能解決,提出全班共同解決。

2、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3、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4、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6、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7、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到兩處,簡單談談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聯(lián)系課后兩則材料,孔子提倡“誠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談談孔子所說的“信”的原則。

五、課堂小結。

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為一種行動著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fā)端,漸漸至于偉大或神奇。它意味著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著巔峰,又是攀向巔峰的起點。

六、課后作業(yè)。

試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話語適合什么寫作主題,并結自身體會寫二、三個片段。

篇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第1、7、8、9、11、12、13則選文,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

2、學習和掌握加點的重點字匯:夫子矢之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領會孔子對弟子的關愛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會平等、友愛的師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和掌握重點字匯:矢之……

難點:鑒賞9、13則選文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課型:選修課專題

【教學方法】

1、吟詠法,反復誦讀;

2、導讀法;

3、啟發(fā)探究式

【課前準備】

1、課前完成導學學案

2、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使用一些內(nèi)涵豐富、盔炙人口的成語,比如“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暗啦煌幌酁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這些成語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識到僅僅是這些大家耳熟能詳?shù)某烧Z,就足以說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閃耀呢?

二、語段解讀

(1)第一則: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翻譯重點:①誨:教導;②女通汝(rǔ)你;③為:表判斷,相當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詞,"這"。

(2)第二則: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為"怎么辦"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3)第三則: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為“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4)第四則:(第六則、第七則)

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并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5)第五則:第八則:(第11、12、13則)

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到兩處,簡單談談自己的理解。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么;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于斯:于,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三、體悟探究:聯(lián)系課后課后兩則材料,孔子提倡“誠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談談孔子所說的“信”的原則。

四、課堂小結: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為一種行動著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fā)端,漸漸至于偉大或神奇。它意味著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著巔峰,又是攀向巔峰的起點。

第二課時

一、探討

文中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那幾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啟發(fā):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啟發(fā):“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tài)度。

3、子曰:“躬子厚而薄責于人,則遠矣!”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責己嚴,待人寬

啟發(fā):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么,為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fā)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于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4、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角度:從政方面--------欲速則不達

啟發(fā):“欲速則不達”,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著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5、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角度:為人治國---------講究誠信

啟發(fā):孔子認為,信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6、①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角度:為人處事-------要有骨氣、遠大志向及惜時奮干

啟發(fā):文中孔子認為: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jīng)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為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勸戒后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小結:本文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為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后人深遠的啟示:

1、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

4、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為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干

二、拓展探究

1、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回答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2、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5、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6、孔子是如何強調(diào)誠信的?

三、作業(yè)

一、掌握重要詞語。

1、為下列加線詞語注音。莒父___

輗___

軏____彫___

2、解釋下列加線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誨女知之乎:_____、______。(2)是智也:_____。(3)更也:____。(4)小人之過也必文:____。(5)人能弘道:_______。(6)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_______、_______。(7)子在川上曰:________。(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誨女知之乎_____通_____。(2)如日月之食焉____通__。(3)無欲速____通____(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___通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3)其何以行之哉?

三、探究研討(見上第二課時)

四、思維拓展

1、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兩處。

2、請同學們談一談松柏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篇小短文。

五、達標訓練

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參考答案

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導;事物的道理(2)這(3)改變(4)掩飾(5)擴大、光大(6)自身、自己;遠離(7)河(8)停止

3、4、(1)判斷句(2)判斷句(3)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三、探究研討

1、一個人的聰明不在于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于“無知”的問題,我們要經(jīng)常念叨著“怎么辦”,并且力圖去解決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過錯卻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錯。要想改正錯誤,首先就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錯。

3、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來回答。

4、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系,關鍵在于改變自己:多責求自己,少苛求別人。5、6、(答案略)

四、思維拓展

1、孔子認為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誠信對于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wěn)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根本。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五、達標訓練答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篇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選文內(nèi)容,積累文言字、詞、句。

過程與方法:

聯(lián)系實際,品讀選文,感悟人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圣人情懷,領會、學習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養(yǎng)。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和掌握重點字、詞、句。

難點:聯(lián)系實際,品讀選文,感悟人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第一課時清除疑難字詞,初步感知選文內(nèi)容。第二課時重在鑒賞品讀。該設計為第二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導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人世間的智慧有很多種。孔子的智慧不是解析“1+1為什么等于2”的那種智慧,不是關起門來冥思“世界為什么存在”“世界是由什么東西構成的”等形而上問題的那種智慧。孔子的智慧,是實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朗讀并試背誦課文,復習本課基礎知識。

三、品讀課文,感悟人生。

把學生分為四組,分別對應下列一個問題,分組討論,列舉相關事例,完成口頭小論文。并請各組代表總結發(fā)言。每組發(fā)言完畢,教師進行補充總結。

1、選文中1、2則是孔子啟示人們面對自己的無知的,其觀點是什么?

2、選文3、4、5是個話題的?

3、選文8、9、10是孔子理政事的思考,大家能從獲得哪些啟示呢?

4、剩下的6、7、11、12則分別是從哪個角度來其實人們的呢?

教師總結1:聰明的人應正視自己的無知,并努力解決問題以減少自己的無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應實事求是,而不能胡亂猜測,妄下結論。前不久央視的《東方之子》欄目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緊追不舍的一個簡單問題,連續(xù)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記者無奈:“我發(fā)現(xiàn)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的最多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我們那里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丁教授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令人欽佩。

教師總結2:歷史上知錯能改,善于納諫的事例很多,如:唐太宗、劉邦等等。

教師總結3:做事要循序漸進,不能貪快,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了個大胖子”等;“竭澤而漁”“焚林而田”的成語也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有長遠考慮。可結合當代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談談。誠信乃立足之本,可結合高考作文題談談,有條件者可展示相關優(yōu)秀范文,供學生借鑒。

教師總結4: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懂得寬容包容別人。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會磨礪一個人的意志。只有經(jīng)歷了磨難打擊,才會看出一個人是否擁有堅韌頑強的品質(zhì)。司馬遷、蘇武等無不如此。時間對我們每個人都很寶貴,但有些人卻不懂得珍惜。古代鑿壁借光、秉燭夜讀的故事,還有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間流逝的描述以及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作等等很多的事例都是惜時如金的.典例。由此勸勉學生充實度過每一天,不要白白虛度年華。

四、課堂小結:

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為一種行動著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fā)端,漸漸至于偉大或神奇。它意味著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著巔峰,又是攀向巔峰的起點。讓我們汲取先賢的生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布置作業(yè):

整理本文所涉及到的話題,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搜集相關素材,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論文。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多整理幾篇。

篇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導學方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導學方案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文中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分析文中內(nèi)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的主要思想內(nèi)涵。

2.重點欣賞文中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文章內(nèi)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知識鏈接:

一、掌握重要詞語。

1、為下列加線詞語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加線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誨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過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誨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無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其何以行之哉?

教學過程:

一、孔子這位先哲圣人,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寶庫,從他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些有關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啟發(fā)性的人生格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3、【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4、【原文】?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譯文】?“

8、【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

9、【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10、【原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11、【原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

三、探究研討

1、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回答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2、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5、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6、?孔子是如何強調(diào)誠信的?

四、思維拓展。

1、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兩處。

2、請同學們談一談松柏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篇小短文。

五、達標訓練。

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一)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中加線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__________

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 茍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負邪? 負__________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知識鏈接: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導;事物的道理(2)這(3)改變(4)掩飾(5)擴大、光大(6)自身、自己;遠離(7)河(8)停止

3、(1)“女”通“汝”(2)“食”通“蝕”(3)“無”通“毋”(4)“彫”通“凋”

4、(1)判斷句(2)判斷句(3)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教學過程:

二、1、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道的真諦。”

2、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么辦。”

3、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4、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5、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6、?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7、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么能啟動?“

10、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11、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謝。”

12、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討

1、一個人的聰明不在于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于“無知”的問題,我們要經(jīng)常念叨著“怎么辦”,并且力圖去解決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過錯卻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錯。要想改正錯誤,首先就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錯。

3、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來回答。

4、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系,關鍵在于改變自己:多責求自己,少苛求別人。

5、6、(答案略)

四、思維拓展

1、孔子認為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誠信對于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wěn)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根本。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五、達標訓練答案

1、三類。

2、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3、遭遇;如果;放出;背棄。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導學方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篇10: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一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文中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重點:理解、運用文中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方法:1、吟詠法,反復誦讀 2、啟發(fā)探究式

自主預習:

一、請同學們背誦第1、3、6、7、8、9、11、12則,并按要求默寫。

1、知之為知之, ,是知也。

2、,是謂過矣。

3、人能弘道, 。

4、,則遠怨矣!

5、無欲速,無見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車無r ,小車無 ,_________。

7、歲寒, 。

8、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譯并分析課文,思考:課文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幾方面反映孔子為人處世之道?這對我們將有怎樣的深遠啟發(fā)?

(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重點:①誨:教導;②女通汝(rǔ)你;③為:表判斷,相當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詞,"這".

翻譯: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知識明白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tài)度才是明智的!

【探討:第1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孔子啟示人們?nèi)绾蚊鎸ψ约旱臒o知。選文第1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人的聰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么。──聰明的人正視自己的無知。正視自己的無知,不是說安于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啟發(fā):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為"怎么辦"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翻譯:孔子說:"不說'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么辦了."(我拿他也沒有辦法)

【探討:第2、3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選文第2則,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無”就是無如之何,即拿他沒辦法。面對問題,不停地念叨怎么辦啊怎么辦啊,說明他在動腦筋,說明他在做著解決問題的努力。孔子啟示人們?nèi)绾蚊鎸ψ约旱腻e誤,他的弟子有時候也這樣做。

選文第3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是說,犯了錯誤而不改,這就是錯誤;──錯誤不在犯錯誤,而在犯了錯誤而不改正,一如《左傳宣公二年》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這句話真是充滿了智慧。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啟發(fā):“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tài)度。

(4)、自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為“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翻譯: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5)、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翻譯: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

選文第5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歲。“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這里是后一種意思。“文”是動詞,意思是掩飾。子夏的意思是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不在于君子不犯錯誤,而在于他犯了錯誤從不掩飾,而是勇敢地面對。人只要有文過飾非的念頭,就是小人了。總之,正視錯誤是很重要的。而接下來改正錯誤也很重要。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譯:孔子說:“人能夠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夠使人顯揚。”

(7)、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并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翻譯: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

【探討:第7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應當理解為“躬自厚責而薄責于人”,省略了一個“責”字。孔子的意思是說,自己嚴于責求自己而少責求別人,人們就不會怨恨你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別人很嚴苛而要求自己卻很寬松,那些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責己嚴,待人寬

啟發(fā):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么,為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fā)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于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二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8)、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子夏做了魯國莒父這座城邑的長官,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孔子說:“做事情不要貪快,不要計較(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貪快就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探討:第8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莒父是魯國的城邑,具體位置現(xiàn)在還不清楚。“宰”指城邑的長官。“問政”就是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無”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做事情貪圖快。“見小利”是指計較小的利益、貪求小的利益。“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說做事情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這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都是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的典型例子。

角度:從政方面 --------欲速則不達

啟發(fā):“欲速則不達”,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著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9)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 ,其何以行之哉?"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么;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r ,小車沒有一樣,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選文第9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這是一個比喻。大車是古代用牛力的車,小車是古代用馬力的車。兩種車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就是駕牲口的地方。大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r,小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如果大車、小車沒有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關鍵,就沒法套上牲口來拉著車子行駛了。孔子的意思是說,做人沒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如果沒有r、小車如果沒有,就無法行走一樣,人不講誠信就喪失了立身處世的根本。

(10)自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于斯:于,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翻譯:自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呢?"

【探討:第9、10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角度:為人治國---------講究誠信

啟發(fā):孔子認為,信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11)、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

翻譯:孔子說:“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上說:“逝去的時間像這流水,晝夜不停地流淌!”

【探討:第11、12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角度:為人處事-------要有骨氣、遠大志向及惜時奮干

啟發(fā):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jīng)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為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勸戒后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結:本文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為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后人深遠的啟示:

1、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 4、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為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干

二、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1)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提示:三類。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遭遇__ ;“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 茍___如果___出____放出__

盟可負邪 負____背棄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從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強調(diào)“信”……試結合以下兩則材料談談他所說的“信”的原則。孔子說人必須講誠信,這是就一般的原則而言的,不是無條件地推崇“信”。孔子講誠信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不違背道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子張揚的“信”理解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會“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就是說,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只知道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公叔氏據(jù)蒲地反叛衛(wèi)國,按照孔子的觀念是無道的表現(xiàn),所以盡管他為了脫身而答應蒲人不去衛(wèi)國,結果還是到了衛(wèi)國,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訴了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的大夫認為不可以討伐,因為現(xiàn)在的蒲是防御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wèi)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wèi)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wèi)西河這塊地方的愿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而已。

篇1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文中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點:理解、運用文中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難點: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方法:1、吟詠法,反復誦讀 2、啟發(fā)探究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誦讀

1.正音

2.解詞

3.學生誦讀

4.教師訂正

5.齊聲吟誦

三.探究:

1.學生讀譯,找出最喜歡的一則,談談理由。

2.學生發(fā)言,師生共評。

四.小結。

五.拓展:“半部《論語》治天下”,書中珍珠滿地,俯拾皆是,請同學們說一說,與大家共享。

六.作業(yè):以本文中12則語錄中的1至2則為材料,自定立意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板書設計 :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錯就改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 欲速則不達,要有長遠打算

人要講信用

人需要磨礪

懂得惜時

篇12: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些耳熟能詳、充滿智慧、內(nèi)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如"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成語都出自哪兒嗎?其實這些成語都出自幾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這位先哲圣人,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寶庫,從他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些有關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啟發(fā)性的人生格言。

一、本文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同學們可以先看注釋,掌握重要詞語。

1、為下列加紅詞語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r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誨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無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加紅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誨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過也必文:____________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其何以行之哉?

5、指出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為知之 為____________ 子夏為莒父宰 為____________

(2)過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無信 而____________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原文】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3、【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4、【原文】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 "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譯文】 。"

8、【原文】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

9、【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10、【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11、【原文】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 "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

三、問題思考。

1、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回答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2、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5、同學們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6、孔子是如何強調(diào)誠信的?

四、思維拓展。

1、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兩處。

2、請同學們談一談松柏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篇小短文。

五、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一)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__________茍毋適衛(wèi),

吾出子 茍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盟可負邪 負__________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知識鏈接: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導;事物的道理(2)這(3)改變(4)掩飾(5)擴大、光大(6)自身、自己;遠離(7)河(8)停止

3、(1)\\\"女\\\"通\\\"汝\\\"(2)\\\"食\\\"通\\\"蝕\\\"(3)\\\"無\\\"通\\\"毋\\\"(4)\\\"\\\"通\\\"凋\\\"

4、(1)判斷句(2)判斷句(3)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教學過程:

二、1、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道的真諦。\\\"

2、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么辦。\\\"

3、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4、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5、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6、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7、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么能啟動?\\\"

10、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11、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謝。\\\"

12、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討

1、一個人的聰明不在于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于\\\"無知\\\"的問題,我們要經(jīng)常念叨著\\\"怎么辦\\\",并且力圖去解決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過錯卻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錯。要想改正錯誤,首先就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錯。

3、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來回答。

4、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系,關鍵在于改變自己:多責求自己,少苛求別人。5、6、(答案略)

四、思維拓展

1、孔子認為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r、小車沒有,靠什么行走呢?誠信對于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wěn)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根本。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五、達標訓練答案1、三類。2、說到做到,行動堅決。3、遭遇;如果;放出;背棄。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篇1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重點、難點

1.主要是講授第1則、第2則、第3則、第4則、第5則、第7則、第8則、第9則選文。

2.引導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學習:

自讀自譯全文,并背誦。教師作輔導。

合作探究:

思考:

1、不知為不知,為什么也是“知”呢?

2、人為什么“過而不改”呢?

3、你怎么理解“欲速則不達”的?聯(lián)系生活談談你的感受。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說做事情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這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都是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的典型例子

4、孔子很強調(diào)“信”……試結合以下兩則材料談談他所說的“信”的原則。(材料略)

提示:孔子說人必須講誠信,這是就一般的原則而言的,不是無條件地推崇“信”。孔子講誠信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不違背道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子張揚的“信”理解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會“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就是說,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只知道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公叔氏據(jù)蒲地反叛衛(wèi)國,按照孔子的觀念是無道的表現(xiàn),所以盡管他為了脫身而答應蒲人不去衛(wèi)國,結果還是到了衛(wèi)國,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訴了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的大夫認為不可以討伐,因為現(xiàn)在的蒲是防御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wèi)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wèi)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wèi)西河這塊地方的愿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而已。

5、你對““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子在川上曰”有什么體會?

參考:

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一語:

意在言外,無限感慨。

不曰“不”,而曰“后”,文字直恁斟酌。(《四書評》)

評“子在川上曰”等章

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xù),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于此發(fā)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發(fā)之間斷也。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及其至也,純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終,皆勉人進學不已之辭。宋?朱熹《論語集注》)

或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曰:“古說是見川流,因嘆。大抵過去底物不息,猶天運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學者要當如此不息。蓋圣人之心‘純亦不已’,所以能見之。”(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三十六)

《論語》形容道體之文,只是指點詠嘆,不多著言語。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只就川上一指點,而道之活潑潑地無時不然者自見矣。如“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點,而道之活潑潑地無物不有者自見矣。“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時上指點詠嘆,而道之充滿流行、無往而非是者自見矣。真善形容道體者也。后儒著力在精微處說,反覺費語言。

(清?方宗誠《論文章本原》)

篇14: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教學要點:

學習表現(xiàn)孔子生存智慧的選文,討論并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習有關語言知識,除第6、10、11、12則選文以外,其它選文都應精講。

2、難點: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使用一些內(nèi)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比如“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暗啦煌幌酁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這些成語,其實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幾則表現(xiàn)孔子人生智慧的語錄。

二、疏通12則語錄

(1)指明學生集體朗讀12則語錄,糾正讀音錯誤。

(2)探討重點字詞。學生提出問題,互動解決,教師加以點撥。

知:通智

末:無

食:通蝕

文:掩飾(文過飾非)

弘:擴大、發(fā)揚

躬:自己

宰:城邑的長官

無:通毋,不要

而:連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表示“如果”或“卻”,這里可以理解為“卻”

兵:武器

歲:時令

舍:停止

(3)翻譯12則語錄。學生翻譯,互動解決,教師點撥。

1、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道的真諦。”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么辦。”

3、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4、原文: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么能啟動?”

10、原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11、原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謝。”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討12則語錄的思想內(nèi)容

學生分組討論12則語錄的閱讀體會,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發(fā)言,組內(nèi)其它同學可以給予補充。

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加以總結、深化,要點如下:

1、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回答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一個人的聰明不在于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于“無知”的問題,我們要經(jīng)常念叨著“怎么辦”,并且力圖去解決它。

第一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裝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這句話對我們有以下啟示。

一是不要強不知以為知,人生有涯而知識無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卻要裝知道就可能鬧笑話;二是裝知道就會關上學習求知的大門,老老實實承認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動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與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過分重復學習,不知道的才是學習研究的重點。

第二則:這幾句對我們有以下啟示。

一是要正視問題,遇到不會解決的問題就要想辦法,不能應付搪塞,只有正視問題的人,才會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別人對他才能提供具體的幫助,如果遇到問題搪塞應付,誰也幫不了他,誰也拿他沒有辦法;二是在學習求知的過程中,只有自己不斷動腦子,老師對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問題,不思考問題,老師對他來說,其作用就不大。

2、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過錯卻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錯。要想改正錯誤,首先就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錯。

第三則:一是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錯誤,畏懼犯錯誤的人不可能取得進步;二是犯了錯誤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錯誤,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學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總結經(jīng)驗,不在同一個地方兩次跌倒。

第四則:一是有過錯,別人都能看見,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對領導者、公眾人物而言尤其是這樣;二是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反而會贏的人們的尊重。

第五則:一是掩飾錯誤是人格卑下的表現(xiàn),會鬧笑話,會讓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錯誤暴露出來的勇氣,因為只有暴露出來,才能得到糾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不在于犯不犯錯誤,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錯誤。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來回答。

第六則:人能把道擴大,不是道能擴大人。道在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張、思想,人自覺修身,可以擴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擴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煉來的,而不是別人賜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系,關鍵在于改變自己:多責求自己,少苛求別人。

第七則:一是一個人要善于自省,善于從自身找原因,要少責怪別人,而不要老是責怪別人會推托客觀原因,這樣才有利于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每個人都善于從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評,就會減少社會內(nèi)耗,提高辦事效率;二是從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減少怨恨的重要途徑。

5、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第八則: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會違背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甚至使人學會作假,而這些都會影響人達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個人太在乎小利益,就會忘記大根本,而區(qū)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關重要的。

6、孔子是如何強調(diào)誠信的?

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認為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r、小車沒有,靠什么行走呢?誠信對于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wěn)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根本。

第九則: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二是強調(diào)信用不僅指對人要守信,還要注意對自己負責,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標,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則:對一個政府來說,守信對人民的承諾是他站得住腳的根本。

第十一則:一個人的品質(zhì)高下,只有在矛盾沖突的時候才能表現(xiàn)出來。

第十二則:一是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從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時間流走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三是珍惜時間,是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討論課后第二題。先指導學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孔子對“信”的辯證分析。

四、布置作業(yè)

請同學們談一談松柏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篇小短文。

篇15: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一、導入: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些耳熟能詳、充滿智慧、內(nèi)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如“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成語都出自哪兒嗎?其實這些成語都出自幾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這位先哲圣人,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寶庫,從他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些有關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去從中感受這些有啟發(fā)性的人生格言。

二、本文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同學們可以先看注釋,掌握重要詞語。

1、為下列加紅詞語注音。

莒父( ) r( ) ( ) (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誨女知之乎 (女 通 汝)

(2)如日月之食焉 (食 通 蝕)

(3)無欲速 (無 通 毋)

(4)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 通 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判斷句

(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判斷句

(3)其何以行之哉? 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4、指出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為知之 為____________

子夏為莒父宰 為____________

(2)過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無信 而____________

三、翻譯課文

首先,請同學們嘗試把文中的部分句子進行翻譯,熟知文意。

(1)子曰:“由,誨女知[1]之乎?知[2]之為知[2]之,不知[2]為不知[2],是知[3]也。”

翻譯重點: 誨:教導; “女”通“汝”(rǔ),你。 為:表判斷,相當于“是”。 [1]知:明白;[2]知:知道;[3]知:通“智”,智慧,明智。是:指示代詞,“這”。

翻譯: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知識明白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tài)度才是明智的!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為“怎么辦”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翻譯:孔子說:“不說‘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么辦了。”(我拿他也沒有辦法)

(3)、自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為“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翻譯: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并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翻譯: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

(5)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 ,其何以行之哉?”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么;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r ,小車沒有一樣,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6)自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于斯:于,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翻譯:自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呢?”

四、文中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那幾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提示: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信息的檢索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將本文中的句子進行篩選,如下:

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啟發(fā):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啟發(fā):“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tài)度。

3、子曰:“躬子厚而薄責于人,則遠矣!”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責己嚴,待人 寬

啟發(fā):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么,為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fā)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于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4、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角度:從政方面 --------欲速則不達

啟發(fā):“欲速則不達”,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著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5、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角度:為人治國---------講究誠信

啟發(fā):孔子認為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r、小車沒有,靠什么行走呢?誠信對于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wěn)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根本。

孔子認為,信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6、①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角度:為人處事-------要有骨氣、遠大志向及惜時奮干

啟發(fā):文中孔子認為: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jīng)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為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勸戒后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小結:本文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為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后人深遠的啟示:

1、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

4、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為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干

五、作業(yè):

1、翻譯并和背誦課文中的名句名段

2、完成課后練習三

六、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一)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__________

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 茍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負邪 負__________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示:三類。

2、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3、遭遇;如果;放出;背棄。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教學反思:

篇16: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學習第1、7、8、9、11、12、13則選文,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2、學習和掌握加點的重點字匯:夫子矢之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領會孔子與弟子和平相處的精神,領會孔子對弟子的關愛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會平等、友愛的師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和掌握重點字匯:矢之 ……

難點:鑒賞9、13則選文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課型:選修課專題

【教學方法】1、吟詠法,反復誦讀;導讀法 2、啟發(fā)探究式

【課前準備】1、課前完成導學學案2、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使用一些內(nèi)涵豐富、盔炙人口的成語,比如“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暗啦煌幌酁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這些成語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識到僅僅是這些大家耳熟能詳?shù)某烧Z,就足以說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閃耀呢?

二、語段解讀:

(1)第一則: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2)第二則: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3)第三則: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4)第四則:(第六則、第七則)

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5)第五則: 第八則:(第11、12、13則)

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到兩處,簡單談談自己的理解。

三、體悟探究:聯(lián)系課后課后兩則材料,孔子提倡“誠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談談孔子所說的“信”的原則。

四、課堂小結: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為一種行動著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fā)端,漸漸至于偉大或神奇。它意味著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著巔峰,又是攀向巔峰的起點。

【布置作業(yè)】:完成學案中的〖知識鞏固部分

【板書設計】

補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下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校訓,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地,君子處世,也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fā)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可以這樣譯為: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2、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據(jù)蒲反叛衛(wèi)國,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自己帶了五輛車子跟隨孔子周游各地。他這個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對孔子說:“我從前跟隨老師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難,如今又在這里遇到危難,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師一再遭難,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到衛(wèi)國去,我就放你們走。”孔子與他們訂立了盟約,這才放孔子他們從東門出去。孔子是到了衛(wèi)國。子貢說:“盟約可以違背嗎?”孔子說:“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神是不會認可的。”

衛(wèi)靈公聽說孔子到來,很高興,親自趕到郊外迎接。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的大夫卻認為不可以討伐,因為現(xiàn)在的蒲是防御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wèi)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wèi)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wèi)西河這塊地方的愿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罷了。”衛(wèi)靈公說:“很好。”但是沒有出兵去討伐的叛亂。

3、【原文】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nn(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釋】 (1)士:士在周代貴族中位于最低層。此后,士成為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 (2)果:果斷、堅決。 (3)nn:音kēng,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這里引申為像石塊那樣堅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狹小的人。

【譯文】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xiāng)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zhí)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xiàn)在的執(zhí)政者,您看怎么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里能數(shù)得上呢?”

【評析】孔子觀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夠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現(xiàn)在的當政者,他認為是器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養(yǎng)的就是具有前兩種品德的“士” 。

【教學反思】

1、本專題要抓好背誦默寫。

2、第七則可以聯(lián)系現(xiàn)實進行解讀: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別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卻寬松,那些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3、第九則要理清比喻的關系。

4、本專題的誠信觀點,要聯(lián)系課后“思考與練習”中的兩則材料,讓學生探討明確孔子的誠信是在堅持道義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準則下的。

篇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講學稿,教師版 導學案(高二選修)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講學稿,(教師版) 導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課題:《先秦諸子選讀》第一單元:論語選讀

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一課時

年級:?高二(??)班????學生姓名:??????????學號:????????組名: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文中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重點:理解、運用文中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方法:1、吟詠法,反復誦讀?2、啟發(fā)探究式

自主預習:

一、?請同學們背誦第1、3、6、7、8、9、11、12則,并按要求默寫。

1、知之為知之,????????????????????????,是知也。

2、?????????????????????????????????,是謂過矣。

3、人能弘道,?????????????????????????????????。

4、??????????????????????????????????,則遠怨矣!

5、無欲速,無見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車無r?,小車無?,_________。

7、??歲寒,???????????????????????????????????????。

8、?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譯并分析課文,思考:課文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幾方面反映孔子為人處世之道?這對我們將有怎樣的深遠啟發(fā)?

(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重點:①誨:教導;②女通汝(rǔ)你;③為:表判斷,相當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詞,"這".

翻譯: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知識明白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tài)度才是明智的!

【探討:第1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孔子啟示人們?nèi)绾蚊鎸ψ约旱臒o知。選文第1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人的聰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么。──聰明的人正視自己的無知。正視自己的無知,不是說安于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啟發(fā):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為"怎么辦"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翻譯:孔子說:"不說'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么辦了."(我拿他也沒有辦法)

【探討:第2、3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選文第2則,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無”就是無如之何,即拿他沒辦法。面對問題,不停地念叨怎么辦啊怎么辦啊,說明他在動腦筋,說明他在做著解決問題的努力。孔子啟示人們?nèi)绾蚊鎸ψ约旱腻e誤,他的弟子有時候也這樣做。

選文第3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是說,犯了錯誤而不改,這就是錯誤;──錯誤不在犯錯誤,而在犯了錯誤而不改正,一如《左傳宣公二年》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這句話真是充滿了智慧。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啟發(fā):“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tài)度。

(4)、自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為“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翻譯: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5)、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翻譯: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

選文第5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歲。“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這里是后一種意思。“文”是動詞,意思是掩飾。子夏的意思是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不在于君子不犯錯誤,而在于他犯了錯誤從不掩飾,而是勇敢地面對。人只要有文過飾非的念頭,就是小人了。總之,正視錯誤是很重要的。而接下來改正錯誤也很重要。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譯:孔子說:“人能夠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夠使人顯揚。”

(7)、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并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翻譯: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

【探討:第7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應當理解為“躬自厚責而薄責于人”,省略了一個“責”字。孔子的意思是說,自己嚴于責求自己而少責求別人,人們就不會怨恨你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別人很嚴苛而要求自己卻很寬松,那些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責己嚴,待人寬

啟發(fā):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么,為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fā)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于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二課時

年級:?高二(??)班????學生姓名:??????????學號:????????組名:

(8)、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子夏做了魯國莒父這座城邑的長官,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孔子說:“做事情不要貪快,不要計較(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貪快就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探討:第8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莒父是魯國的城邑,具體位置現(xiàn)在還不清楚。“宰”指城邑的長官。“問政”就是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無”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做事情貪圖快。“見小利”是指計較小的利益、貪求小的利益。“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說做事情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這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都是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的典型例子。

角度:從政方面?--------欲速則不達

啟發(fā):“欲速則不達”,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著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9)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么;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r?,小車沒有一樣,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選文第9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這是一個比喻。大車是古代用牛力的車,小車是古代用馬力的車。兩種車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就是駕牲口的地方。大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r,小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如果大車、小車沒有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關鍵,就沒法套上牲口來拉著車子行駛了。孔子的意思是說,做人沒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如果沒有r、小車如果沒有,就無法行走一樣,人不講誠信就喪失了立身處世的根本。

(10)自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于斯:于,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翻譯:自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呢?"

【探討:第9、10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角度:為人治國---------講究誠信

啟發(fā):孔子認為,信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11)、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翻譯:孔子說:“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上說:“逝去的時間像這流水,晝夜不停地流淌!”

【探討:第11、12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角度:為人處事-------要有骨氣、遠大志向及惜時奮干

啟發(fā):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jīng)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為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勸戒后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結:本文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為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后人深遠的啟示:

1、???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2、?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4、?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為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干

二、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1)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提示:三類。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罹___遭遇__?;“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茍___如果___出____放出__

盟可負邪? 負____背棄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從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強調(diào)“信”……試結合以下兩則材料談談他所說的“信”的原則。孔子說人必須講誠信,這是就一般的原則而言的,不是無條件地推崇“信”。孔子講誠信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不違背道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子張揚的“信”理解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會“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就是說,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只知道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公叔氏據(jù)蒲地反叛衛(wèi)國,按照孔子的觀念是無道的表現(xiàn),所以盡管他為了脫身而答應蒲人不去衛(wèi)國,結果還是到了衛(wèi)國,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訴了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的大夫認為不可以討伐,因為現(xiàn)在的蒲是防御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wèi)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wèi)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wèi)西河這塊地方的愿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而已。

劉芳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導學方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 《女歌手》教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 漢家寨(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 鮑照《擬行路難》教案教學設計(高二選修)

★ 過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教學設計(高二選修)

★ 廣玉蘭(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 一剪梅 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 六國論 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 新聞閱讀與實踐(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wǎng)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yè)執(zhí)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