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纖維加工量由2010年的822萬噸增長至2020年的1916萬噸,占紡織工業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提高至33%;行業出口額由2010年的138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896億美元;行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超過10%。可以說,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快速發展,較好地服務了國民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求。
近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關于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以穩固產業發展基礎,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推動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高質量發展。
對此,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記者采訪了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桂梅,對《指導意見》從行業企業落實執行角度進行了詳細解讀。
《指導意見》是在新的發展階段引領行業未來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具有以下特點:1、緊扣國家政策。指導意見充分吸收了國家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和規劃的精神,主動對接國家戰略,以滿足國民經濟各領域對高質量產業用紡織品的需求為重點來確定行業發展方向。2、發展目標科學合理。指導意見淡化了產業規模和發展速度,更加重視通過基礎研究、創新體系建設和關鍵產業鏈強鏈、補鏈來筑牢產業基礎,推動要素資源的高級化,加快產業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和服務化發展。3、強調能力升級。指導意見提出了推進企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升級改造,建立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行業節能減排,發展環境友好產品。4、產業融通,重點突出。指導意見提出了八個重點領域提升行動,并梳理出各個領域的重點技術和產品,對行業未來發展和相關產業的供應鏈安全具有重要影響。
細化分解五項發展任務,分步驟落實推進
《指導意見》提到了五項重點發展任務。李桂梅表示,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將對《指導意見》提到的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進行細化分解,與協會的工作部署相結合,分步驟推動實施落實,并將落實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及時與部委反饋溝通。
關于行業科技創新工作,一方面,協會將重點推動創新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涵蓋國家、地方和企業三個層級的立體化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創新體系,加快關鍵技術突破、科研成果轉化和高端應用推廣等工作。目前,協會正在工信部的指導下,積極落實兩會提案要求,借鑒“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和運營經驗,初步設計了“一聯盟、一公司”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國家級創新中心架構,后續將積極推動“國家先進技術紡織品創新中心”籌建工作。另一方面,協會將圍繞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梳理重點領域重點產品的產業鏈圖譜。目前,協會正在組織梳理個體防護紡織品產業鏈供應鏈,梳理產業鏈技術和產業化關鍵問題,制定重點技術產品攻關計劃和分步實施方案,做好補鏈強鏈,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質量效率,后續還將結合行業需求逐步開展其他重點領域工作。
未來,行業在智能制造方面將重點開展以下工作:第一,推動先進裝備的開發和應用。聯合重點裝備企業突破行業在先進生產線、生產線核心裝備方面的短板,提升裝備高速運轉下的穩定性,提高裝備的數字化程度,大力推廣和應用自動化、數字化裝備。第二,繼續在行業內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擴大試點范圍和層次,對接優質創新資源和供應商,支持試點企業在產品協同開發、在線質量檢測、能源管理、質量控制和提升、設備預測性維護等方面進行開發,形成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在行業內推廣。第三,推動非織造布領域的智能化建設。開發非織造布紡絲、牽伸、鋪網、水刺、針刺等關鍵工序的仿真系統,建立非織造布大數據模型,初步構建數據驅動的,以工藝優化、質量控制、能源管理、設備維護等為特征的智能化能力。第四,建設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以共享設計、協同制造、質量追溯、供需對接為目標,在個體防護、工業過濾等領域推進區域性、行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開發行業專用工業APP,提高產業鏈協同制造能力和應急快速反應能力。第五,加大智能紡織品開發推廣。開發推廣面向體育運動、醫療健康、安全防護等領域的智能可穿戴產品,拓展智能紡織品在土工、建筑、過濾等領域的應用,提升實時質量監控和預測預警維護等能力。
關于行業綠色發展,協會將圍繞推動行業節能減碳、發展環境友好產品、加強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等重點任務,持續推動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2020年末,協會倡議成立了涵蓋非織造產業鏈上下游相關方的中產協非織造產業綠色發展創新聯盟(“非織綠盟”),在行業科技創新突破、標準認證引領、打造集體品牌、引導責任消費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目前,非織綠盟40家成員單位,已有20家單位的28個單元通過“可生物降解”認證,發布和立項多項綠色發展相關標準項目,起到了良好的行業引領示范作用。2022年初,協會在行業開展了綠色工廠培育工作,還將逐步開展綠色設計產品、節能減碳技術培訓、行業碳核查、碳足跡研究等工作,積極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制定重點產品能耗標準,繪制技術路線圖,引導行業節能低碳發展。在加強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方面,協會在十三五期間已開展了廢舊濾袋回收利用技術研發及再生購物袋標準制定工作,后續還將在漁網、繩纜、包裝、土工建筑材料等方面,加強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研究和推廣。
在產業發展方面,將重點開展骨干企業梯度培育行動,在現有的13個產業集群中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在龍頭企業中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在細分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企業中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提升八大重點應用領域,迭代更替補短板
本次《指導意見》中列出了非織造布、安全防護與應急救援、航天航空、海洋漁業、醫療大健康、交通及安全、土工建筑、過濾用紡織品八個重點領域,其中非織造布和海洋漁業用紡織品是首次納入指導意見。協會將對每個領域中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和市場應用方面的重點工作進行研判,積極推動這些領域的技術創新、高端應用以及相關領域的技術升級。
我國非織造布行業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產量由2010年的280萬噸增長至2020年的879萬噸,年均增長12.1%;出口額由2010年的10.7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50.5億美元,年均增長16.8%。目前,非織造布的產業體量已超過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總量的三分之一,作為過濾、醫療、衛生、土工等領域基礎原材料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產業創新活躍,不斷推陳出新,一個新技術、新產品的出現能夠帶動一個細分領域的發展。因此《指導意見》特意提出了“高品質非織造布”提升行動,旨在促進非織造布的高品質發展的同時,補齊部分產業鏈重點非織造產品的行業短板。
“海洋產業與漁業用紡織品”作為落實國家深海戰略和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配套產品,這次也被列入重點領域提升行動。特種繩(纜)網等產品在海上救援、深海探測、海洋油氣開發和海洋養殖捕撈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部分海洋工程建設中,實現國產化突破應用到保障國家重點工程中,但整體來看,我國“海洋產業與漁業用紡織品”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有必要通過提升行動,推動該領域的基礎研究、產品開發和應用推廣,確保相關重點領域的產業鏈安全和供應鏈穩定。
其他六個重點領域提升行動在“十二五”、“十三五”基礎上進行了迭代遞進。例如,“過濾用紡織品”重點領域提升行動中提到了空氣過濾用紡織品,本次更加聚焦引導多功能一體化過濾材料、工業煙塵碳捕集過濾材料等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攻關和應用示范,同時也聚焦兼顧了液體過濾用紡織品的提升和發展,這種在過去發展的基礎上結合應用領域新需求、新應用提出新方向、新要求的形式,對于構建重點領域完整現代產業鏈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時代變革抓機遇,技術創新促發展
“十四五”期間,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面臨著更多的發展機遇:1、強大的內需市場,生態文明建設、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以及社會消費逐步升級,為行業帶來巨大市場空間。面向終端的個人消費帶動了醫療衛生、文體休閑、交通工具用紡織品市場;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新能源領域的大量投資,對過濾、土工、建筑和結構增強用紡織品保持了旺盛需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結構升級更增加了安全防護用紡織品、工業網毯、繩(纜)網、過濾分離用紡織品的需求量。2、國家和全社會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視,為進一步增強以科技創新引領行業發展能力和競爭優勢提供了新機遇。3、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行業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提高制造能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對于行業內企業,李桂梅會長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新產品開發,強化產學研合作,建立核心的技術團隊;第二要建立自身在科技、質量、成本和品牌等方面的絕對優勢,構建產業鏈核心競爭力,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第三要積極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改造,通過智能化提高企業精益管理能力,適應行業新業態的變革;第四要在產能投資方面審慎決策,注重綠色化、差異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