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   >  正文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發布 提高自給率以應對國際風險

評論

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北京聯合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回顧與展望了國內外宏觀經濟和農業產業走勢,繼續聚焦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圍繞產業熱點,全面研判了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面臨的自然災害、病蟲害及國際糧價上漲等風險挑戰,并在模型預測基礎上探討了禽肉消費倍增計劃、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應對舉措。《報告》指出,今年我國農業生產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產量將超過去年,預計將達到1.38萬億斤,棉油糖果蔬生產穩中向好,畜產品和水產品供應穩定。

農業生產向好 風險仍存

《報告》指出,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極端天氣事件、國際能源價格上漲以及地緣政治沖突等多重因素疊加,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波動,造成全球糧食供應不均衡加劇,糧食安全風險陡增。但我國農業生產保持穩中有進,稻谷、小麥和玉米繼續增產,糧食總產量達到1.37萬億斤。生豬產能恢復超預期,豬肉價格高位回落。大豆生產降幅明顯,棉花和糖料作物產量下降。蔬果供應穩定,熱帶高價值水果進口增幅明顯。今年,我國農業生產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1.38萬億斤,棉油糖果蔬生產穩中向好,畜產品和水產品供應穩定。

《報告》分析,從農業—食物系統應對災害風險的角度看,我國農業展現出了較強的韌。《報告》認為,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灌溉的普及等,我國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農業自然災害成災率不斷下降,已基本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同時,隨著我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措施不斷升級,防治策略不斷完善,我國糧食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持續下降,糧食產量實際損失率不斷下降。

“我國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治能力不斷增強,‘蟲口奪糧’保豐收成效顯著,但外來生物入侵風險仍需防范。”《報告》發布人、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表示。《報告》模擬發現,在低防控情景下,三大糧食產量損失可達2978萬噸,實際損失率為4.79%;在高風險加綜合防控情景下,三大糧食產量損失為1253萬噸,實際損失率為2.01%。新技術的發展,在未來或改變農業病蟲害的防治狀態,《報告》顯示,如抗蟲玉米得到全面產業化推廣應用,玉米由病蟲害造成的實際產量損失率將可下降1個百分點,同時可有效減少60%殺蟲劑用量。

此外,其他農業風險仍舊存在。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極端天氣頻現,農業生產的不穩定越來越高,我國正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之一。梅旭榮認為,應科學評估當前我國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和現存短板,以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同時,面對當前國際糧價持續上漲風險,也同樣需要科學評判其影響效應,以提高農產品國際貿易風險抵御能力。

肉類消費向健康低碳轉型

隨著居民生活水的提升,肉奶蛋消費量日漸增多,糧食消費相應減少,但我國肉類消費結構仍存在問題。《報告》認為,我國肉類消費已進入結構轉型期,禽肉消費占比不斷提高,白肉替代紅肉逐漸成為一種消費趨勢。世界范圍內,2016年禽肉消費超過豬肉成為第一大肉類消費,2014年以來,我國禽肉消費占比從20.1%上升到2021年的27%,豬肉消費占比下降,禽肉消費更有利于健康,而且有利于節糧和環保,加快禽肉替代豬肉是順勢而為。

“紅肉消費太多,禽肉消費太少,仍是當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梅旭榮介紹,禽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相較于豬肉更為健康,且禽類料肉比和碳排放“雙低”。

《報告》提出了“禽肉倍增計劃”,并進行了模型模擬。梅旭榮介紹,如果肉類生產總量保持不變,禽肉產能增加一倍,替代相應豬肉產能,將節約2786萬噸飼料糧,減少約729萬噸的農業碳排放;如果牛羊肉生產保持目前水不變,用“禽肉倍增計劃”滿足肉類消費需求增長,并替代部分豬肉,2030年將減少3076萬噸碳排放,并節約飼料糧1474萬噸。

提高自給率應對國際風險

《報告》指出,得益于我國“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的糧食安全觀,當前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口糧影響較小,對飼料糧供給具有一定沖擊。“我國口糧安全絕對可控,飼料糧安全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梅旭榮表示。

《報告》顯示,2010年以來,中國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自給率均值分別為99.3%、98.4%、97.4%和16.7%,國內外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聯動系數分別為0.15、0.37、0.63和0.92,這表明自給率越高,國內外糧食價格的聯動越弱。《報告》模擬發現,國際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價格分別上漲50%,將導致我國消費者福利分別減少502億元、753億元、2259億元和4887億元,這表明自給率越高,當國際糧價上漲時,消費者福利受損越小。這也意味著,提高自給率仍是有效應對國際糧價波動風險的重要手段。

如何進一步提高自給率,應對我國農業—食物系統面臨的風險?梅旭榮介紹,可從生產、消費和貿易三個方面發力,提高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韌。一是加速推進肉類消費向健康營養低碳方向轉型。二是加速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和生物育種技術。三是加速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2021年,我國成為率先批準RCEP協定的國家,梅旭榮介紹,RCEP的簽署有利于我國以更低的價格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同時讓出口國受惠,實現雙贏。

“我國與RCEP成員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比重為30%左右。在未來,RCEP絕大部分國家將在20年內完成降稅。在降稅方案下,我國從RCEP其他成員國進口油籽、糖料和糖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畜產品等進口價格降幅明顯,我國自東盟進口谷物、植物油、糖料和糖類的進口數量將分別增加10.31%、6.64%和26.25%,進口價格分別下降6.7%、1.78%和6.12%。”梅旭榮表示,我國與RCEP成員國的農產品貿易具有強互補和弱競爭,在降稅方案下,我國農產品價格和生產的變化幅度均在1%以下,影響較小。

標簽: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 農業自給率 中國農業產業 中國農業規模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