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   >  正文

山東平邑:“五村同業”種出萬畝“葡萄溝”

評論
山東臨沂平邑縣武臺鎮有處遠近聞名的“葡萄溝”,5個村共有1.2萬人,1.5萬畝土地,共發展葡萄種植園1萬多畝。靠種植葡萄,這里的農民獲得了不錯的收入。

  之前,“葡萄溝”地處僻遠,山地土薄,農民很早就靠種植露天葡萄增加收入,葡萄種植也成了5個村的主業。傳統種植、粗放管理、各自為戰,5個村種出來的葡萄質量跟不上市場變化的要求,以量取勝讓這里的農民豐產不豐收。

  2018年,在鄉村振興服務隊和鎮黨委、政府的扶持、指導下,5個村聯合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并聘請在5個村種植葡萄最有名的趙治肖任經理。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讓5個村種植葡萄的農民靠科技提升種植效益,共同打響“葡萄溝”的品牌。

  “以前,我們這里種植的葡萄主要是巨峰和大粒,品種少,上市時間集中在一個月內,容易造成積壓。”趙治肖說,“并且大多數是露天種植,該采摘了,哪怕收購價格低也不得不摘,要不葡萄遇雨容易裂果。”

  合作社成立以前,“葡萄溝”里有少量的葡萄大棚,但都是低檔次的一代棚,保溫、通風、透光都不好。在合作社的引領下,二代、三代葡萄大棚迅速發展到近6000畝,推廣種植了4個葡萄新品種,葡萄采摘時間拉長到4個多月。“現在新式大棚里栽種的新品種葡萄,效益比以前提高了一倍。”趙治肖說。

  以前種葡萄,靠傳統經驗;現在種葡萄,靠標準化。一畝地栽多少棵葡萄,一棵葡萄結多少串葡萄,一串葡萄結多少粒葡萄,都有具體的標準。“我們已經注冊了商標,想要打出名氣,要先統一品牌,統一品牌的前提是統一標準。”趙治肖說。

  標準化種植提升了葡萄的品質,今年這里的葡萄剛謝花,就有天津的一個大客戶找上門來,提出準備在成熟時前來收購30萬斤精品葡萄。

  以前在窮山溝住著的村民,現在走上了富裕路。5個村的農民,除了老人戶外,家家戶戶都有一兩畝葡萄園,婦女在家忙葡萄園,男的外出打工,采摘葡萄時才回家幫忙。一個普通家庭,光葡萄園能收入四五萬元。

  “武臺鎮5個村的葡萄種植發展實踐說明:發展農業產業,要靠科技提升效益,用標準化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民的增收步伐,推動鄉村振興。”武臺鎮人大副主席王文松說。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