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  正文

“瘧疾治癌” 科學的勝利還是盲目樂觀?下結論為時過早

評論

春節里,“瘧疾治癌”的消息在網上熱傳,“癌癥被中國科學家攻克”等論斷甚至引來一陣激動。據說,臨床試驗的報名電話已被打爆。“晚期癌癥被治愈”這樣的字眼確實抓人眼球,一線生機的希望會觸動無數家庭的神經。不過,與大眾的歡呼相比,科學界對這一新聞的態度相當冷靜。

哪里瘧疾流行,哪里癌癥死亡率就低?

 

 

 

“瘧疾”“抗癌”,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居然暗含關聯?且不說這腦洞很大,由此牽出的“以毒攻毒”古老思維亦堪稱神奇。就這樣,這個春節里,《瘧疾可以抗癌?是真的!兩例“無藥可救”晚期患者或已被治愈》等相關報道在網絡和朋友圈中刷屏,有人還激動地詢問科學家朋友:這是不是真的?

事情緣起于中國科學院SELF格致論道講壇今年1月的一則演講視頻,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陳小平教授在其中公布了一條重磅消息:瘧原蟲抗癌,已有30多例病人接受了該團隊的治療,有人或已治愈。

瘧原蟲是一種微小生物,由它感染引起的疾病即為瘧疾。陳小平說,他在1985年讀研究生時就曾注意到,“好像哪里多瘧疾,哪里的癌癥死亡率就低,難道瘧疾有抗癌功效?”這條假設促使他走上之后十多年的“瘧原蟲抗癌”研究道路。

陳小平團隊分析了全球多國50多年的瘧疾發病率數據后發現,瘧疾發病率與癌癥總體死亡率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簡言之,哪里有瘧疾流行,哪里癌癥死亡率就低。該團隊試圖通過動物實驗尋找原因:他們把小鼠分為兩組,一組只接種癌細胞,一組接種癌細胞后還接種瘧原蟲。結果發現,瘧原蟲感染顯著抑制惡性實體腫瘤的生長和轉移,顯著延長肺癌、肝癌、乳腺癌等荷瘤小鼠的壽命。

陳小平分析,癌癥小鼠感染瘧原蟲后,免疫細胞被激活,殺滅了部分癌細胞。2016年,該團隊與鐘南山院士團隊等合作,開展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晚期腫瘤的人體臨床試驗——給癌癥患者打一針,注入1毫升含有瘧原蟲的紅細胞,結果是:“在最初十例患者中,觀察到五例有效,其中兩例可能已經被治愈。”

“瘧疾治癌”,神奇現象背后的原理并不新

“就瘧疾發病率與腫瘤發病率的關聯,整體而言,兩個趨勢間的負相關性是非常微弱的。”作為最早撰文分析該事件的科學家之一,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王立銘教授認為,“瘧疾抗癌”的現象并不新奇,一種高毒性病原體的入侵理所當然地會激活身體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確能殺傷癌細胞。

而這正是近年火熱的“癌癥免疫療法”的思路。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開啟“癌癥免疫療法”的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莉森、日本科學家本庶佑。在兩位科學家的研究指引下,多種抗癌新藥(如O藥、K藥)已陸續上市。“問題是,O藥、K藥等都是特異性免疫,即通路與機制相對明確,而‘瘧疾抗癌’屬于非特異性免疫,具體通路、機制均尚不明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腫瘤科主任王理偉教授向記者強調。

“瘧疾治癌”,神奇現象背后的原理確實不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王新宇告訴記者,卡介苗治療膀胱癌遵照了類似原理。1976年,有醫生探索將卡介苗用于膀胱癌治療。卡介苗進入膀胱后,會刺激膀胱產生局部劇烈炎癥反應,大量免疫細胞進入膀胱腫瘤,產生強大殺傷力。目前,卡介苗已常規用于表淺的原位膀胱癌和殘留腫瘤免疫治療。

再往前推,就是百年前著名的“科利毒素”試驗。美國醫生科利曾向晚期癌癥患者注射鏈球菌與黏質沙雷氏菌的培養過濾液,確實延長了部分晚期癌癥病人的生存期,這種細菌制劑被稱為“科林毒素”。

不過,包括“科林毒素”在內的以毒攻毒之路,歷經百年未成主流抗癌方案,究其原因,簡言之即“獲益不明、風險不小”。“瘧疾抗癌”同樣面臨這一瓶頸,有研究者直言:已有相對更精準的免疫抗癌法,為何還要用這種原始的“地毯式轟炸法”?

探索研究用于人體要謹慎,下結論為時過早

在陳小平公布的臨床試驗病例中,兩個“或已治愈”的晚期癌癥病例格外引人關注。

說“可能治愈”,是因為醫學上驗證療法效果有一個重要指標,即觀察五年里癌癥是否復發,而這項研究中,對最早患者的觀察差不多才兩年,所以說“治愈”為時過早。

據報道,這兩則“可能治愈”的病例一例是晚期肺癌患者,經多療程的靶向治療后產生耐藥(即無藥可用了),在接受瘧原蟲療法治療一個多月后,頸部轉移腫瘤病灶消失,經微創手術切除原發腫瘤,目前已觀察一年多,無復發現象。

另一例是晚期前列腺癌伴多發性骨轉移的患者。治療前,骨轉移部位疼痛嚴重,已不能正常走路,且對常規抗癌療法耐藥,接受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一個多月后,疼痛消失,恢復正常走路,已觀察一年,無復發現象。

兩例病例到底屬于“穩定”“完全緩解”,還是“可能治愈”甚至“已經治愈”?這是目前科學界爭論最多的問題。“從已披露的信息看,兩個病例到底算不算是瘧原蟲療法的功勞依然存疑,比如,患者在治療期間有沒有接受別的治療方案等。”王理偉告訴記者,鑒于臨床數據尚未公開發表,一切無從談起,這或許是一個探索性研究新方向,但下結論為時過早,應用于人體更要格外謹慎。

專家的普遍共識是,在沒有更充分科學論證的前提下,使用“治愈”一詞容易誤導大眾。參與該研究的鐘南山院士在公開采訪中也態度謹慎,他談到,該項實驗已進行近四年,僅用于其他治療方法均無效果的終末期癌癥患者,目前臨床試驗患者有近30例,有10例觀察了一年,其中5例有較明顯效果。

“該項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數,尚沒有充分的證據和足夠數量的案例證實該方法有效,個別案例不足以說明問題。現在看起來有一些苗頭,但是下結論太早了。”鐘南山同時也強調了瘧疾的傳染病防控問題。

確實,為了抗癌,讓人主動患上瘧疾,實屬冒險膽大之舉。王新宇說,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部分烈性傳染病,致死率相當高;盡管目前已有青蒿素等治療手段,但瘧疾畢竟屬于傳染病,由此引發的公眾安全問題要慎之又慎地對待。

醫學命題是復雜的,糾纏著無數利弊權衡,要想讓任何一種療法獲得最大價值和成功,繞不開一個根本問題:能否搞清楚機制。畢竟,醫學進步需要扎實的科學依據,不然人體就成了盲目的試驗品。

標簽: 治癌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