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讀者陳女士問:牛奶是液體的,為啥酸奶就是黏稠的?是因為加了增稠劑嗎?
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答: 宏觀上,我們看到的“像液體一樣”的牛奶,主要是蛋白質、乳糖和脂肪分散在水中形成的。
酸奶是牛奶被乳酸菌發酵的產物。發酵過程中,乳酸菌把乳糖轉化成乳酸,于是牛奶中的酸度就會升高(也就是pH值下降)。蛋白質分子表面所帶的電荷會隨著pH值的變化而變化。對于牛奶蛋白質來說,當pH值下降,所帶的電荷就會減少直至沒有,電荷產生的排斥力也就隨之越來越弱,蛋白質分子互相吸引靠近的趨勢就越來越強。到最后,當大量的乳糖轉化成了乳酸,牛奶中的pH值也降到了很低,蛋白質分子之間的疏水基團互相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網絡。這個“蛋白質網絡”把乳糖、水、脂肪顆粒都網在其中。宏觀看來,就是奶變得很“黏”,而且“酸”了。
因此,乳酸菌發酵會使牛奶自然變黏,并不需要增稠劑。不過,最后得到的酸奶能夠黏到什么程度,主要跟牛奶中的固體含量有關。通常牛奶中乳糖、脂肪、蛋白質的總含量在10%左右,得到的酸奶往往不夠黏。有時候看起來是凝成了固體,但很容易破碎。要獲得更黏的半固體狀的酸奶,就需要增加固體含量。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加奶粉,這樣相當于用高濃度的牛奶發酵,得到的就是“純正”的“固體酸奶”。
如果人為加入一些增稠劑,比如改性淀粉、明膠、果膠等也會增加酸奶的黏度。酸奶中使用增稠劑,目的是為了降低脂肪的含量、獲得適當的口感。并且,改性淀粉、明膠、果膠等能提供飽足感卻不提供或者只提供比較少的熱量,對于控制體重有一定幫助。尤其是果膠這樣的“膳食纖維”,本來就是現代人食譜中普遍應該增加的成分。不過如果以同樣多的固體含量為準來比較,這些加了增稠劑的酸奶,來自牛奶的 “營養成分”——比如蛋白質和鈣,確實不如常規酸奶高。如果吃酸奶的目標是為了牛奶中的“營養成分”,加了增稠劑的酸奶就不如普通酸奶。所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在酸奶之外的食譜不同,期望從酸奶中獲取的東西也不相同。▲
標簽: 酸奶變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