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耳熟能詳的冬病夏治,到底治的是什么呢?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主任醫師董峰近日在做客新華網時解釋,冬病夏治主要治的是冬季的常見病,例如冬季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痛、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腫瘤等惡性疾病。在董峰看來,這些疾病很大程度上都與濕氣有關。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主任醫師董峰
在風、寒、暑、濕、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中,濕氣是最難調理的。中醫認為,濕是陰邪,容易傷害陽氣,尤其容易損傷脾陽,導致全身多種類型的疾病。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溫度高、濕度大,人們常常感覺疲憊、身體沉重,即使睡眠充足也會感覺困倦。再加上夏季吃冷飲、吹空調比較多,都會引發濕氣過重。除了天氣原因外,董峰總結了導致濕氣重的另外幾點原因:
首先,情志致濕。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各種情緒都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例如,經常生氣會引發肝膽濕熱,經常憂慮的人容易出現肺和大腸的濕熱。
第二,飲食致濕。經常吃辛辣、寒涼容易傷脾胃,尤其是在夏季,本身天氣炎熱,吃辛辣、寒涼容易出現代謝紊亂,濕氣更難以排出。
第三,藥物致濕。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需要長期用藥,在藥物的副作用中,很多都會影響肝腎、腸胃的健康,這些副作用以肝膽濕熱、脾胃濕熱的形式出現。“藥物致濕比較普遍,但是生病又必須吃藥,建議服藥的患者尤其要注意祛濕。”董峰說。
第四,環境致濕。梅雨時節、三伏天氣,室內加濕器使用過度,都會引發體內濕氣。
第五,不良習慣致濕。現在是“全民熬夜”時代,學習、工作、娛樂都讓人睡得很晚。中醫講,人臥則血歸于肝,如果到了休息時間還不睡覺,肝臟會繼續工作代謝,得不到休息。此外,熬夜要用眼,更加劇了肝臟的負擔,引起肝膽代謝紊亂,誘發肝膽濕毒。董峰表示,經常熬夜的人會感覺頭昏腦漲,眼干澀、脹痛,脅肋疼痛,愛長吁短嘆等,這些都是肝膽濕熱的表現。
“濕氣無所不在,非常容易侵入、積聚在人體。男女老幼都應該有祛濕的意識。”董峰說。
標簽: 冬病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