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到來,天氣異常炎熱,萬一中暑了,怎么辦?掐人中、喂涼白開水、喝藿香正氣水……然而,專家認為,這些常見的“中暑急救法”真沒啥用!同時還提醒大眾,切勿自行用藥陷入誤區!
掐人中與掐大腿無異,涼白開也不可以“一口悶”
中暑了可以掐人中?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內科翁胤侖副教授提醒,掐人中的方法對于中暑來說“真沒啥用”。中暑的根本原因是人體產熱和散熱平衡嚴重失調,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降溫、脫離熱源。
掐人中,僅僅能起到刺激疼痛作用,與掐大腿無異,不能用來急救。尤其對于昏迷的病人,掐人中有時甚至可能因為疼痛刺激引起誤吸窒息,從而存在病情加重的潛在風險。
另外,夏季中暑后,對于大量出汗的人,合理補水是有效的。但不建議大量喝涼白開,因為大量出汗會伴有電解質的流失,如果此時只是大量喝涼白開,會導致人體出現稀釋性低鈉血癥,嚴重時可能引起腦水腫昏迷。
專家提醒:中暑時,切忌一口氣喝大量涼水,要少量、多次,分次喝,適當加鹽會有更好的效果。
藿香正氣水不推薦,切勿自行用藥陷入誤區
中暑了,常常有人認為先喝一瓶藿香正氣水準沒錯,但翁胤侖副教授提醒,不推薦市民朋友們在中暑后使用藿香正氣水,主要因為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藿香正氣水功能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中暑不在藿香正氣水的適應癥內;第二,藿香正氣水的酒精在40%-50%,服用后可能引起更嚴重的脫水,中暑損傷更嚴重。
還有人覺得中暑就是身體發熱,吃吃退燒藥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
翁胤侖副教授表示,此“熱”非彼“熱”,中暑發熱的機理與細菌病毒引起的體溫升高的機理不同,中暑導致的發燒,是因為人體的散熱中樞受阻造成的熱量在體內積聚,不能通過出汗來散發熱量,而退燒藥主要通過身體發汗來達到降溫目的,中暑后服用退燒藥會適得其反。因此,中暑后首選物理降溫。
三伏天的飲食要訣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陳超剛教授建議,氣候炎熱的“三伏天”,飲食上應該遵循三個要點:多喝水、清淡飲食、忌亂飲亂食。
1.要多喝水
在高溫天氣,不論是否運動,都應增加液體的攝入。一般情況下,每日飲水量1500ml-1700ml,出汗較多時,每日飲水量可增加至2000-3000ml。 如果需要在高溫環境下進行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至少每小時飲用2-4杯涼水(500-1000ml)。
而對于暴露在烈日下的工作人員,由于汗液的大量排出,可以通過飲用含有鈉或鹽的水,含鹽量以0.15%-0.2%為宜。
2.清淡飲食
高溫天氣下,飲食應盡量清淡,但可以適當偏咸,以補充鹽類,高血壓患者除外。
主食除平時常吃的谷類食物外,可適當飲用菜粥、小米粥、黑米粥、玉米羹等。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含有水分高的冬瓜、黃瓜、葫蘆瓜、勝瓜、西瓜等,可幫助補充水分和鉀及其他微量營養素。
就餐期間可以適當飲用菜湯、瓜湯。水分含量高的食物,有利于機體水合作用,有助身體營養代謝。葷菜常選清蒸魚、白灼蝦和豆腐湯等。
傳統中醫食療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一說,湯、菜中可適量放姜,減少因涼水飲用過多所致胃部不適感。
3.勿亂飲亂食
含酒精或高糖飲料會導致身體失去更多體液,不宜飲用。要盡量避免飲用冰凍飲料,以免造成胃部痙攣。
對于某些需要限制液體攝入量的病人,高溫時的飲水量應遵醫囑,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同時,要盡量避免炸煎等高油高脂食物。
高溫期間,由于人體消化能力減弱,因此要避免暴飲暴食,減少吃不易消化和易脹氣的食物,例如堅果類和干豆類食物。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黃睿 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