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  正文

廣州天氣由寒轉暖 足部保暖應對“清寒之氣”

評論

通常,冬至過后,才會進入數九寒天。但今年天氣特別,立冬前,強冷空氣已三次席卷全國大部分地區,多地出現“斷崖式”降溫,不僅如此,暴雨、干旱、高溫熱浪等也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養生保健也要適應氣候變化,提高應對天氣的能力。

廣州天氣由寒轉暖,“養藏”應迅速轉為“養收”

今年的降溫,來得快,去得也快。如廣東在本月7日~10日受強冷空氣影響,多地氣溫下降逾10℃,人們體驗了一下冬天的感覺。11日后,又重回秋天。這幾天天氣晴朗,空氣非常干燥。中國天氣網11月12日提醒:“干干干!未來三天廣東大部晴朗干燥,注意補水保濕。”

可見廣東雖然冷了幾天,但時節仍是秋季。天氣由寒轉暖,養生保健也要從“養藏”迅速轉為“養收”。

“養藏”是《黃帝內經》提出的冬季養生之道。《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這里的“養藏之道”,就是要早睡晚起,等到陽光出現再起床。使情志伏匿、深藏。遠離嚴寒之地,靠近溫暖之處。盡量不要出汗,以免陽氣喪失。

“養收”是秋季的養生之道。《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養收之道”,就是要早睡早起,聽到公雞打鳴就起床。使情志安寧,收斂神氣,情志不要受外界事物影響,使肺氣保持通暢清爽。

“養藏”是深藏不露,去寒就溫,重點是養腎。“養收”是收斂神氣,保持心境平靜,重點是養肺。此外,在飲食起居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要求。

足部保暖應對“清寒之氣”

何時該“養藏”,何時該“養收”,須根據氣候的變化行事。

古代以60年為一個周期,稱為六十甲子。《黃帝內經》根據天地之氣的運行變化,對六十甲子中每一年的氣候變化及易患疾病都進行了推演。

今年是辛丑年,辛為天干,丑為地支。《黃帝內經》認為這一年的特點就是氣候變化劇烈。《黃帝內經》說:“大風時起,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極,寒雨數至……民病寒濕。”

意思是這一年陽氣不足,氣候偏寒偏濕,霧氣重,時有大風暴雨。人們易患寒病濕病。包括四肢厥冷、腹部脹滿、各種濕重導致的腫脹及中焦脾胃不通、惡心嘔吐等證。

具體到秋冬季節,《黃帝內經》認為:“五之氣,慘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黃落,寒氣及體,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五之氣”指秋分到小雪前這段時間。今年的秋分是9月23日,小雪是11月22日。“慘令”指寒氣。在9月23日至11月21日這段時間,寒氣橫行大地,寒霜早降,草木黃落,冷氣逼人。對照這段時間的實際氣候,還是比較準確的。

這樣清寒的天氣,寒氣特別容易侵襲人體,所以要注意防寒,保暖要周全。跟風邪不同,清寒之氣容易從皮膚及足部侵入,所以要重視皮膚及足部的保暖。

多吃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

從小雪到大寒前這段時間,《黃帝內經》稱為“終之氣”。2021辛丑年的“終之氣”是11月22日至明年1月19日。《黃帝內經》說:

“終之氣,寒大舉,濕大化,霜乃積,陰乃凝,水堅冰,陽光不治。……寒濕推于氣交而為疾也。”

今年底至明年初這段時間,非常寒冷,寒濕之氣化為堅凝的冰霜。人體容易被寒濕侵擾,出現關節不靈活,腰腿痛等毛病。今年冬季較往年寒冷已是大概率事件,故《黃帝內經》對辛丑年“終之氣”的推演論述不可忽略。

那么,在這段時間應如何養生保健?《黃帝內經》也給出了答案:“食間谷以保其精。……同寒者以熱化,同濕者以燥化。”今年是“水運不及”,對應到人體,就是腎氣不足。因此,冬季的養生重點是補益腎氣,要多吃黑色的食物,黑米黑豆之類都可以。今年寒濕特別重,陽氣足了才能御寒,須以熱化寒,以燥化濕,無論食療藥療均可,但用量要恰當。(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葵)

標簽: 廣州天氣 由寒轉暖 足部保暖 清寒之氣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