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雪節氣在11月22日。中醫學認為小雪節氣到來,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很多人認為,秋冬要進補多吃有益,武漢市中醫醫院腎病科主治醫師王珍提醒,飲食宜清淡忌燥熱。
冬季氣溫較低,不少人會喜歡吃火鍋,但是室內穿得嚴實,內熱散不出去容易上火,所以肉食不宜大量,葷素搭配的比例最好是1:5,多搭配些清火滋潤的食物。
同時,由于天氣變得干燥,不少人會出現口干、皮膚干燥的癥狀,選擇清淡的飲食有助于應對干燥。
小雪節氣宜吃以下幾種食物
1、熱粥。小雪過后,在飲食方面可以多吃以下食物:保護心腦血管的食品,如丹參、山楂、黑木耳、西紅柿、芹菜等;降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蕎麥、胡蘿卜等;溫補性食物和益腎食品,如腰果、芡實、山藥、栗子、核桃、黑芝麻、黑豆等。
2、黑色食物補腎防感冒。預防感冒是貫穿冬季養生的主題,而多吃黑色食物不僅能迅速補充熱量、防感冒,還能滋補肝腎、清瀉內火、保養肌膚。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益氣的作用;黑豆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80%,除能滿足人體對脂肪的需要外,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此外還有黑米、黑棗、黑木耳等,都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3、想健康,多喝湯。冬季進補要通過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以達到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人們常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的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湯補可謂是“食補之首”。雞湯特別是老母雞湯有很好的補虛功效,它能緩解感冒癥狀及改善人體的免疫機能,冬季養生多喝有助于提高人體免疫力,將流感病毒拒之門外。專家提醒,一些本身存在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合并糖尿病和腎臟病的慢性病病人不適合多喝湯。
頭、腹、手足做好保暖
冬季由于氣溫晝夜溫差較大,人體亦易患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此時該如何做好保暖防寒?
1、頭部防寒。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陽氣最足。現代醫學認為頭部距心臟較近,氧氣及血液供給較為充分,故健康者“涼頭暖足”無大礙,還可增強人體抗寒能力,提高免疫力。但老年人、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的人,如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的耐寒能力較差,要做好頭部防寒。
2、腹部保暖。腹背前胸后背之間有肺、心臟、脾胃等重要臟器,萬一受寒,心臟病、咳嗽哮喘、胃痛腹瀉就會讓你“難過一冬”。女性朋友的腹部經常受寒,還可能引起諸如月經失調、痛經、甚至不孕等婦科疾病。中醫認為足太陽膀胱經“夾脊抵腰中,入循善,絡腎”、督脈“沿脊柱上行,經項后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腰為腎之府”,所以保持腰背部溫暖,不僅可減少寒邪傷害,更能防感冒、固腎強腰、防舊病復發或加重。
3、手足保暖。手足離心臟較遠,末梢循環較差,脂肪少保溫性也差,故易受寒。中醫認為人體數條重要經脈會聚或起始于足部,“寒從腳起”,會影響全身,抗病能力降低,所以足部保暖很重要。建議大家每晚睡前半小時熱水泡腳,水溫40℃左右,泡20分鐘左右,促進血液循環而暖腳強身。提醒老人、孕婦等特殊人群不要泡過長時間,以免引起出汗、心慌等不適癥狀。腳部有傷口也不適合泡腳,以免引起感染。患糖尿病之人泡腳水溫不宜過高。
調整心態,加強運動趕走抑郁
1、調整心態。情緒容易抑郁的人,小雪節氣更應注重情志養生,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的情緒、愉快的心情。此時可以經常找朋友聊聊天,與他人多交談;天氣晴好時,可到室外曬曬太陽,見見陽光;建議適當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如練練瑜伽、跳跳舞、聽聽音樂,以舒緩壓力、排解抑郁的情緒
2、加強運動。小雪時節,氣溫總體上還不算太低,因此最好堅持耐寒鍛煉。早晨上班時可提前一兩站下車,然后走路到單位,下班時也一樣,以增加身體運動量。一般認為,每天以行走5-10公里為宜。中午休息時,可適當爬爬樓梯,這樣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增強人體對病菌的抵抗能力。
但戶外鍛煉并不是越早越好,小雪節氣前后,這段時間,天氣常陰冷晦暗。從中醫角度來講,此時身體內循環正處于陰盛陽衰的階段。由于這一階段室內外溫差較大,到戶外活動時,要注意提前做好熱身運動,多穿衣服來御寒,注意保暖是必不可少的。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最要保護的就是心臟。對于有晨練習慣的老年人,這段時間最好將鍛煉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而不是越早越好。(見習記者汪涵 通訊員薄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