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起,世界衛生組織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的相關規定正式生效,世界衛生組織將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游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從2017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在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測試版中,將“游戲障礙”首次列入精神與行為障礙章節至今,游戲成癮在精神疾病領域真正有了專門的歸類。
“單獨歸類后,對游戲成癮的發病機制、藥物作用機制的相關研究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省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省中醫藥研究院神志病研究所副所長劉蘭英說。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秘書、副主任心理治療師胡健波的兒童青少年咨詢門診中,有10%至20%的人與游戲問題有關。胡健波告訴記者,相關調查發現,網絡成癮人群在亞洲國家和12至20歲的男性青少年中分布最廣。在15到19歲的青少年中,男性游戲障礙的發病率為8.4%,女性則為4.5%。
胡健波說,青少年游戲成癮往往與在家庭中不受關注,在現實中缺乏朋友,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被認同感等因素密切相關。他們在游戲的虛擬世界中找到了情感補償,就會進一步強化該行為,用另一種方式找到自我實現感。
“不是所有喜歡玩游戲的行為都是成癮。對‘游戲成癮’的鑒別診斷需要抱著謹慎的態度,不可將其泛化。”劉蘭英說,很多看似游戲成癮的患者其實是由其他心理障礙引起的。“社交恐懼、適應障礙以及抑郁等情緒障礙是最常見的情形。在鑒別診斷時只有找準病因,才能制定出相應的治療方案,達到最佳療效。”
記者看到,游戲障礙的診斷要點中,主要包括“過去12個月內持續的失控性游戲行為(包括網絡游戲、離線游戲及其他未特定游戲)”“游戲優先于其他一切活動,甚至成為日常生活的主題”“盡管導致不良后果仍然繼續玩游戲的行為”等標準。
在胡健波看來,游戲是一把雙刃劍。其對于人的心理狀態、壓力釋放等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小學階段的孩子也會玩游戲,它對于智力開發、培養注意力和反應能力等有很好的作用。但當玩游戲時,已無法實現自我控制,就需要引起重視。
“很多游戲成癮的人背后往往有著多重心理因素作用,如果簡單地采取控制游戲時間,甚至杜絕其玩游戲的方式,反而容易惡化其病情,加劇心理問題。”胡健波說。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物質依賴科主任盤圣明說,目前,臨床上多采取家庭干預、藥物治療和物理結合的方式對網癮少年進行綜合治療。“但關鍵還是家長的陪伴。要讓孩子發現生活中更美好、更有意義的東西。”盤圣明說。(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黃慧仙 記者 陳寧 唐夢霞 通訊員 胡梟峰 李彬 應曉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