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  正文

復旦大學教授裘錫圭作廢6年前錯誤論文 被贊精神可貴

評論

可怕,“面子”竟比學術大

——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四清

最近,復旦大學教授裘錫圭一則聲明引發熱議。他提出自己6年前發表的一篇論文有錯誤,宣布該文“自應作廢”,“請大家多多批評”。他這句“我錯了”被人們稱為是最可貴的科學精神。

為什么可貴?是因為“太少見”了。

“不質疑、不爭論,甚至不討論,你好我好大家好,互相給個面子成為當今科技界的習慣和生存之道,這很可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工程地質專家秦四清認為的科學研究氛圍不是這樣的。他期待的是“大家為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只為科學”,但遺憾的是“這樣的場景已經十幾年沒有見過”。

科技日報:您在2011年就曾寫過一篇博文《科學家的“面子”問題》談到在國內學術圈,“面子”比學術大,給人提意見、提問題就是讓人沒“面子”,這些情況現在有所改變嗎?

秦四清:這個問題,不僅沒好轉,反而更嚴重了。

很多年以前,我們開學術會議大家都會互相提問、討論,爭論起來的時候也是有的,被提問者也有答不上來的時候,但大家都明白這是科學問題的探討,真理越辯越明。

但是近十幾年來,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到現在幾乎見不到了。哪怕是學術會議,也是各講各的,學術爭論見不到了。為什么?因為不敢提嚴肅的科學問題了,尤其是可能否定某一學派觀點的科學問題。臺上講話的權威被質疑了覺得“沒面子”,要是有問題答不上來也“沒面子”。對臺下的人來說,你讓人家沒面子有什么好處?以后你要拿項目、評頭銜,就別怪人家“不給面子”。

我認為,對待學術研究,需要博大的胸懷,需要容忍別人否定自己的肚量。科學爭論非常重要,科研的目的就是把一件事情搞明白,科技界的發展創新就是推翻已有認識。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每一個人的認知都是有局限的,來自外界的質疑、批評正好可以促進思考。

所以我們的焦點要放到科學上來、放到研究價值上來。科學家的“面子”與科學研究尋求真諦相比并沒有那么重要。

科技日報:“面子”問題愈演愈烈,背后有哪些深層次原因?

秦四清:其實,“面子”問題只是表象,背后是我們這些年唯論文、看帽子等一系列的問題讓整個科技界浮躁、功利。當論文數量與身份、收入、前途、“帽子”畫等號,而這個社會又遍布著功利、投機時,科學的問題就沒法歸科學了。

比如,“帽子”直接決定了科研人員的課題、項目、經費、地位、前途,“帽子”從哪里來?“帽子”誰來評?如此一來,圈子里的權威不能得罪,最好誰都別得罪,一些投機主義者更是利用所謂的學術討論變著花樣地“拍馬屁”獲取自己的利益,那些有真才實學卻又不屑干這些的“書呆子”舉步維艱。

這是違背科學精神的,這種情況要是不改變,后果會很嚴重。我們的評價體系、氛圍、政策應該是鼓勵大家攻堅克難,解決重大科學難題,而不是浮躁、功利、自我膨脹。科研人員應該自省,我們花了那么多科研經費,如果什么都沒干出來是不是對得起國家,是不是對得起自己頭上的稱號?

科技日報:這些年來,您對這個問題感觸不少,思考很多,您覺得要從哪些方面著手解決問題,改變現狀?

秦四清:首先,觀念要轉變,不管是誰、不管是哪個機構,一旦發現研究方向有問題都要及時糾錯,這個過程中要放下門戶之見、突破壁壘、放下“面子”,真正為科技進步凝聚各方面的力量。

其次,從立項開始就要科學決策,把那些行業的難事、國家面臨的技術難點列出來,誰能真有突破誰來。看某項研究結果不能看“面子”,要看“里子”;誰有多大的真貨,就給誰多高的“帽子”。

我希望科技界能立下規矩,對反對意見要有回應,對不同意見的人要請過來交流,科學歸科學、行政歸行政。我們不能誤導年輕人,以為跟風做做熱點、跟著大牛發發論文、拍拍馬屁,“帽子”“位子”就有了。

說實話,科學家真不要那么在意“面子”,哪一天,人不在了我們的東西還在,這才是最大的“面子”。

標簽: 復旦 教授 論文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