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就要搬進新學校,孩子們很興奮。
當所有人站在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的校門口時,每一個人都被眼前的這所學校震撼到了——小木屋式的校舍,配上26種顏色,就一個童話世界。
這樣一所漂亮的鄉村小學,絕對可以秒殺一群城市學校。淳安縣花費1000萬元進行的這項改造工程,使這所只有118名學生、22名老師的鄉村學校一下子煥發出了勃勃生機,成為“小而美”的典范。
人群中,錢報記者看到了很多中國教育界的大咖——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尹后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浙江省教科院院長、省教育學會會長朱永祥……
吸引他們前來的是昨天上午舉行的一個簽約儀式——淳安縣教育局與21世紀教育研究院簽訂委托管理協議。
在托管協議中,淳安縣教育局將下放富文鄉中心小學的自主設計辦學路徑權、自主安排工作時間權、自主分配辦學資源權等。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將組建專家團隊,深入研究并實踐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治理機制,助力學校教職工積極主動地推進綜合改革,將富文鄉中心小學的辦學品質提高到新水平,總結提煉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的“淳安樣本”。
原來,富文鄉中心小學漂亮校舍的背后,是一項實現鄉村教育“換道超車”的教育改革。
在中國,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村小規模學校有10.7萬所,其中小學2.7萬所,教學點8萬個,占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4.4%,在校生數量為384.7萬人。
正是這些學校,滿足了農村20%沒有能力進城上學的普通家庭的教育需求,使得大量生活在邊遠農村地區的學齡兒童有學上。“進行底部攻堅,將這些學校辦好,是教育公平的底線所在。”楊東平對記者說。
楊東平認為,小規模學校不是一個過渡形態,它將長期存在,不會隨著教育現代化而消失,“在教育現代化的維度上,小班小校將是未來學校的發展方向。如德國、英國、芬蘭等歐洲國家的小學,學生定額就是150人左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學術委員蔣莉,是大力推動富文鄉中心小學進行教育改革的關鍵人物。她對記者說:“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振興鄉村教育,而且是大有可為的。如果我們在農村建立了一批具有現代性的小規模學校,它就有可能成為從應試教育突圍的創新模式,從而影響城市學校的教育變革。”
蔣莉說,為了實現富文鄉中心小學的“換道超車”,除了進行校舍改建外,更重要的是對學校原有老師教育理念進行更新,吸引外部教育資源及專業力量對學校進行引領和指導,把它打造成鄉村學校3.0版。
她堅信,通過5年的實踐,學校會有更多的學生回流,并有城里的孩子選擇來這里讀書。“淳安樣本”或許可以成為全國小規模鄉村教育重新崛起的一個模板。
學校內部,連椅子都是五彩的。
改變一所學校的未來,甚至是教育的未來,顯然不是把學校硬件改造一遍就夠的,更重要的是師資,沒有好的老師,怎么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富文鄉中心小學的這項教育改革顯然是從外到內都有著很明確的計劃。
學校目前有22名老師,平均年齡達到了44.7歲。“在這次教育改革中,學校所有的老師都不變,是原班人馬進行探索,這就增加了改革的難度。”富文鄉中心小學校長姜蔚穎說,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后,6個班全部包班制,兩個老師包一個班,以前老師只上一門課,現在包班的老師一人上兩門課。
如何讓原來的22位老師扛起這份改革的重任?錢報記者采訪發現,半年時間,老師不停在培訓。
語文老師要教英語
學生不參加縣里所有聯考
富文鄉中心小學的這項教育改革,牽動著學校每一個人的情緒。
姜蔚穎校長的嗓子有些沙啞,她說這些天她說了太多的話,面對學校的老師、家長和學生。“學生將會在11月搬入這所改造一新如童話般的學校,每個人都格外自豪。”
學校的老師除了自豪外還有深深的緊迫感。姜蔚穎說,從4月份開始,老師們已經進行了多次培訓,“他們都有一種必須要跨越式提升的緊迫感”。
學校一位有28年教齡的老師透露,他是學校的語文老師,現在還要負責英語教學,“我只能拼命學習,但困難很大,即使我再努力也無法具備一個專業英語老師的素養。”
“這些困難剛開始肯定存在,需要我們一起去克服。”姜蔚穎說,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幫助下,杭州崇文實驗學校和長江實驗小學組織老師研發了1500個資源,都是適合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學生進行線上學習。富文鄉中心小學派出老師到崇文跟崗一年,熟悉了包班教學。“還有美國老師通過互聯網給我們的學生上課,每周都會有這樣的一節越洋授課。”
前期學校老師的顧慮比較大,不知道該怎么做,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后,現在有90%的老師做好了準備,并投入到這項為期5年的教育改革中。
姜蔚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生不參加縣內所有聯考。“這并不是不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不想把考試成績作為學生評價的唯一指標。我們會研究更有效的考試辦法,對學生進行能力測試,包含了紙筆測試。”姜蔚穎希望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比如每天1小時的自主閱讀,1小時的自主游戲,1小時的自由運動……
當然,她肩上肯定有目標和任務,也就是用5年時間,把這所學校打造成鄉村未來學校的模板。
鄉村教育3.0版
教學生“為生活做準備”
在富文鄉中心小學的改造過程中,有一個人一直在忙前跑后,她就是蔣莉。
說起蔣莉,杭州教育界的人都很熟悉,從勝利小學、崇文實驗學校校長,到杭州上城區教育局長,再到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每一步都備受關注。
后來,蔣莉辭去了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的職務,調入浙江外國語學校,回到了1989年大學畢業時所從事的教師培訓事業。這樣的變動,在當時杭州教育圈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蔣莉現在還有一個身份,她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學術委員,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改造富文小學上,并做了她認為必須要做的幾件事:一是對富文小學進行理念梳理,讓學校所有老師堅信,改革一定成功;二是從頂層設計制定學校的規章制度;三是對接各種校外教育資源。
記者了解到,蔣莉已經利用自己的人脈,拉來了主題閱讀項目,找人捐建了攀巖墻,還給學生捐了衣服等。
蔣莉說,他們要打造的是3.0版的鄉村學校。“鄉村教育不僅要為升學做準備,更重要的是‘為生活做準備’,因為并非每個學生都能上高中、大學,但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做到最好的自己,擁有各自的美好人生。”
提升鄉村教育,關鍵在于改變老師的理念。她已經欣喜地看到了變化:“我們7月份的一次培訓,開始有老師抱怨,把學校薄弱的原因歸咎于生源不好等外因,4天培訓以后,他們不再有這樣的想法了。”
小而美、小而優的改革
會帶來鄉村教育新模式嗎
正在打造中的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是一個新的教育探索。
中國教育發展到今天,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被拉大。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提高農村小規模學校辦學質量已經刻不容緩。
農村小規模學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因為學校規模小,學生和教師流失大,導致小而差、小而弱的問題非常普遍。如何提高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辦學質量,擺脫薄弱困境,縮小與城市學校的差距,是實現教育均衡的一個重大任務。
2016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這次,淳安縣教育局與民間教育智庫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合作,通過委托管理的體制創新模式,為鄉村學校的自主發展賦能。委托管理的簽約期限是5年,期限一到改革成效如何就會見分曉。
就如同蔣莉所說,她期望基于富文小學的綜合改革試驗,能提出一些未來小而美、小而優學校的發展建議,“我現在不知道以后會怎么樣,但這樣的嘗試總要有人去做,我堅信5年后肯定是好的。”一旦見效,或將成為推動中國鄉村教育的一種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