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  正文

教育“扶弱”:靠直播課更要靠資源均衡

評論

技術賦能下的“教育增益”,的確能讓貧困地區學生受益,而推動教育資源均衡的努力也當不輟。

一篇題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報道,昨日刷屏了朋友圈。故事并不復雜:248所貧困地區的中學,通過直播,與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課、作業、考試。16年來,有的學校出了省狀元,有的本科升學率漲了幾倍、十幾倍,其中88人考上了清華北大。

一根網線,一塊屏幕,一頭牽著的是成都七中這樣的名校,30多個國外名校,70多個清北;一頭牽著的是眾多貧困地區的高中,這些學校要么是“零一本”,要么一本只有“個位數”。

對優質師資、生源都相對匱乏的貧困地區中學來說,直播教學雖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降維供給”,效果可能不如名師面對面授課,可確實能直接彌補農村高中師資的短板,也幫助當地很多教師改進了教學方法。那些中學升學率的提升,或許有高校招生向貧困地區傾斜等因素起作用,但整體上也不啻為直播教學效果的直觀反映。

而更深刻的改變則在于,此舉直接打開了這些被“貧窮限制了想象力”的孩子們的視野。很多最遠只到過縣城的學生們,圍觀名校學生的游覽經歷,“分享”別人有才藝、有情調的生活。

這樣的“植入”固然有些粗暴,會讓貧困地區學生難以接受境遇之別,可這無損于窮孩子實際受到的惠澤。比如,這些學生能獲得名校第一手的教輔信息,從而矯正了以往粗放、零散、無目標的散養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又如,那些對貧困地區學生而言堪稱超前的外部信息涌入,對他們也有大開眼界的意義。

更何況,圍繞著一塊“屏”,當地動員起來的,是包括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乃至社會等各個層面的應急響應。這些整體性、全方位的改變,順應了當地教育工具和方式現代化轉型之需。而教育進步固然要靠技術,更要靠“人”。

雖然說,很多學校只有尖子生能進“直播班”,這也讓直播課填平教學質量差距的實驗效果打了折扣,但正如有些人所說,“在存量不好動的時候,理應想法做好增量。畢竟,農村的孩子等不起。”直播課對于他們就是縮小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增量”。

揆諸當下,部分邊遠地區教育凋敝的現狀值得正視:一方面,教育質量不高,導致優質生源流失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每況愈下的生源也難以支撐起教育的振興,加劇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在此背景下,直播課實驗難免被視作這些地方教育破局的可行路徑,這也被寄予厚望——那就是給農村孩子更多可能性,“像在荒原上野蠻生長的草叢,用獨特的人工灌溉方式,開出幾朵‘花’來。”

但直播課終歸是治標之策,用治標為治本贏取時間的思路沒錯,但要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終歸要靠治本。技術賦能下的“教育增益”,的確能起到填谷作用,但這不意味著,對教育洼地的資源傾斜可以摁下“暫停鍵”——制度補缺,才是優質教育資源引流的關鍵途徑。

說到底,沒必要否認技術創新對貧困地區教育的助益,但在為其引流優質課堂資源外,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優化配置的努力也當不輟。而這還得靠“人”的努力,特別是各級政府的履職盡責。

標簽: 教育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