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 肖欣)歲末年初,不少學生拿到錄取通知書開始準備海外求學。隨著近年來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本土教育如何與國際化教育接軌?什么樣的學生能更好地適應海外求學生活?”成為更多學生和家長關心的話題,中外教育專家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為更適應國際化趨勢的教育創新“支招”。
|
經濟學家、恢復高考的見證者溫元凱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迎來新的春天,但在科技、金融、創新等領域高端人才仍然匱乏,素質教育領域挑戰仍存,與四十年前恢復高考時相比,一個新的轉變是“我們現在想的是怎樣把我們的孩子送進全世界最好的大學”。他認為,這也意味著新型的、國際化的教育創新,面臨廣闊機遇。
對于“中國學生如何與國際教育接軌”的問題,國際教育專家、新學說聯合創始人安瀛指出,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對知識的整合及使用的能力,從而具備用以掌握未來未知的新技能及自主創新的能力。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取新的技能,并學會如何適應這樣的新技能。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及對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并在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中讓孩子更好地與伙伴溝通,在心理上得到更加健康的發展”,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教授Jan-Emmanuel指出,“物質的越來越高,不代表人是幸福的。我是聯合國《終身成就》雜志的主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幸福感及思維能力,心態決定命運及成長。數據分析也表明,人們在16歲的時候,他們得到的滿足感、幸福感有多高,會直接影響他們在未來30歲的收入有多高。”
“記住,學習不只是死記硬背,學會獨立思考遠比了解一個知識點重要”,楷思愛教育學術總監Thomas Topham對未來想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提出建議,“當你到國外學習時,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獨立思考,對某個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當被老師問到,‘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不要害羞,要自信地表達你的想法和觀點。”
中外專家普遍強調,在教育創新和改革中,“積極地參與科學實踐比起死記硬背科學定理更加重要”應是要達成的共識。
Thomas還以發源于英國的“STEM教育”為例解釋“跨學科教育”的重要性。他介紹說,STEM的四個首字母分別代表著科學素養、技術素養、工程素養和數學素養。但它并不是簡單的組合,而是把學習到的各學科知識,轉變成一個探究世界相互聯系的不同側面的過程,更強調學生在雜亂無章的學習情景中的問題解決能力。打破學科界限的全科式教育,鼓勵孩子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發展和提高,培養孩子的綜合素養,從而提升其全球競爭力。
中外教育專家也普遍認同,中國教育傳統中有著非常優勢的部分,比如對學生技能的培養。眾所周知,中國學生在數學等學科表現優異。不足之處則在于對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養成,而這些能力對海外留學生來說又非常重要。他們建議,改變教育要從改變教師的觀念和能力開始,提出在未來的教育改革中更多關注教師能力的培訓和認證。
“事實上,我們觀察到對中國學生的刻板印象已經有了很大轉變,他們現在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勇于表達,我在與中國學生的交流中能感受到他們非常好學并樂于交流”,Thomas說。
Thomas向正在申請海外學校的學生們分享了四個國際教育中青睞的能力:第一是合作,即與同學們協作的能力;第二是創造力,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學生會受到青睞;第三是批判性思維,當老師給出一個觀點和結論時,能保持自己獨立思考而不是死記硬背;第四是保持對現實世界的關注,擁有學以致用的能力。
標簽: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