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一些地方甚至將孩子的家務活等勞動情況,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作為其升學、評優的重要參考。對于做家務和勞動教育,京城家長和孩子也有話說。
遺憾
“又要重拖一遍”留陰影
周五放學后,正在讀初二的鄒婷婷回家給家人做了一頓面條。一家人圍在桌前,高高興興吃了一頓晚餐。“媽媽又說了一次‘你看,長大一點自然會做家務了’。其實,我明白她是害怕我做家務活受傷,可是本來學習就挺枯燥了,做點家務也不會太耽誤吧。”鄒婷婷說。
鄒婷婷習慣做家務,是這兩年才有的事。鄒婷婷還記得,五年級時有一次放學回家,當時媽媽還沒下班,她便想要給媽媽一個驚喜——自己主動打水拖地。“媽媽回家看著我拖的地,很高興,還夸贊了我。但是,當她看到一些地方還沒有拖干凈,她說了一句‘唉,又要我重拖一遍。’”鄒婷婷說,媽媽那句有點小聲的嘀咕,在她心里留下了陰影。
從那以后,她便很少再主動提出要做家務活兒,“回家就是放下書包做作業,匯報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當然,有時候媽媽心情不好了會讓我去洗碗,但是明顯是帶著情緒的‘命令’。有了那次經歷后,我洗個碗也要小心翼翼,碗筷要小心碼好,廚房各個角落要擦干,害怕再被埋怨……”
如今,早已經“升格”為姐姐的鄒婷婷,開始有意識地帶著弟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弟弟還小,不適合用電和用氣、用火,其他的比如像疊衣服、收拾床鋪、掃地、擦桌椅我們姐弟倆都能做了,我還會教弟弟要注意什么。”鄒婷婷說,她不希望自己曾經“致氣”的經歷在弟弟身上出現。并且,她認為一些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長大一點再說”是不對的:“如果長大了什么都要依賴父母,會不會太遲了呢?”
調整
多次談話產生好效果
“我家應該算是起步晚的那種,在上學之前基本沒讓孩子做過家務。”提起孩子的家務史,張旭有點“郁悶”。她坦言,孩子小的時候,有時教他擦桌子、擦地板,家里老人會覺得沒有必要。“比如說男孩子不用學這些,以后大了就會了,現在動作慢還會幫倒忙……我覺得引導非常重要,孩子如果因為干活把身上弄臟了,自己會覺得犯錯誤了,家長如果說上兩句,積極性就沒有了。”
剛上小學那會兒,孩子覺得收拾書包是媽媽的事情。有時候忘帶了東西,回家會“發牢騷”,說媽媽你忘記幫我帶什么什么了……“我就感覺必須得‘糾正’一下了。”張旭感慨,雖然才一年級,但班里孩子的差距已經顯現出來。“誰在家里常做家務、受過鍛煉,其實是能看出來的。那樣的孩子透著一種穩重的感覺。不做家務的,東西擺得亂動作也比較慢。書本、文具、衣服……掏出來了鋪開,自己裝不回去。”
自身進行反思后,張旭和孩子進行了多次談話。“告訴他誰也不是應該應分照顧你的,自己的事情太過依賴別人,最后會害了自己。”現在兒子正讀二年級,已經可以每天認真檢查東西有沒有帶好,還能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張旭看來,做家務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人格產生了正面塑造和影響,“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知道父母操持家庭的不易,孩子更懂感恩,跟家庭的關系也更親近。”
體會
別總擔心孩子會“搞砸”
“其實現在的家長很重視培養孩子生活技能,認為從小教孩子做家務是很有必要的。”育有一兒一女的李陶表示,她和周圍家長交流,基本上大家的觀點都是“不管是否天天做家務,至少孩子得會。”
從大女兒剛能自己走路,李陶就會有意識讓她去扔自己的尿不濕,還常“使喚”她幫大人拿東西。“每次‘完成任務’,我們會各種贊揚,孩子很高興,這時候更多像一種游戲。”
大女兒上幼兒園后,老師會提出一些更具體的要求。“比如小班要能收拾好自己,穿鞋、穿衣服、上廁所;中班有些具備相應能力的孩子,會幫老師擺椅子、擺空的餐盤;大班,小朋友要能擺裝了飯的餐盤,擦桌子,洗小襪子……”李陶認為,這一過程中家長最重要的是不要擔心孩子“搞砸”,不能怕麻煩。“讓她洗腳,我就做好水弄得到處都是,需要再擦地的準備。她擦桌子、洗襪子,我們肯定還要再來一遍,但也要讓他們經歷這些。”
如今,五歲半的大女兒已經可以幫忙照顧兩歲半的弟弟,李陶也沿著“從前的軌跡”一樣去要求小兒子。明年大女兒上小學后,她也不準備讓孩子遠離家務。“習慣做一些事了,很快就會做好,不會耽誤學習的。而且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應該視作負擔。從小養成自主、利索的習慣和細節,以后的學習工作孩子會很有心,會對孩子有好處。”
建議
勞動教育需把握年齡特點
“各地適當開展勞動教育是有必要的。但是要注意勞動的內涵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簡單理解為只有體力勞動,這是我們曾經犯過的一個錯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勞動應當是積極主動的行為,但是現實里不少孩子是被動的。各地在制定相關政策和方案時,一定要更深層次地加以理解。“除了家務活等體力勞動,諸如玩游戲、思考問題等腦力勞動也是兒童的勞動,勞動本身是多樣性的。”
也正因為如此,儲朝暉認為,家務活等勞動不應該由學校來布置或考核,而應該主要由家長來引導和安排。“如果是學校布置孩子一定要做家務,很可能不能跟家庭的實際狀況很好地結合起來。引導孩子自己主動去做,這才真正有利于有效地培養其勞動意識和勞動責任感。”
而對于激發孩子勞動的主動性,儲朝暉認為,家長首先要把道理講清楚,“孩子是家庭的一員,家庭事務應該去做。”此外,父母也要善于在平時的言行和家庭生活中,對孩子形成示范。
不止上海、浙江,全國不少地方都在推行加強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對此,儲朝暉認為,勞動教育是一個技術活,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把握好勞動教育的定位、概念、方式等內容。
“首先,要把定位搞清楚。勞動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把勞動當做全部生活,也不要試圖在生活之外去安排孩子勞動;其次,具體的勞動方式要符合學生年齡段的特點。”儲朝暉提醒,還要對“勞動”這一概念有一個整體和完整的認識:“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健全發展。不能把布置家務活或者推行勞動教育,變成對孩子的懲罰手段。”(記者 李松林 魏婧 插圖 宋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