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要說謊呢?日本繪本作家中川宏貴在《謊話》中總結得很好:
想被夸獎的時候,
想不挨罵的時候,
想不被嫌棄的時候,
想不讓一個人掉眼淚的時候,
想讓一個人相信的時候,
想守護什么的時候。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兒童研究所曾進行一項研究,結果發現:2歲的孩子中,有30%會撒謊;3歲時,將近一半的孩子會撒謊;而大于4歲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會撒謊。撒謊,雖然在大多數的父母眼中,是一件很惡劣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在各種各樣幼稚的謊言背后,常常藏著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當你仔細回想,你會發現,孩子很多謊言,都非本意,反而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對孩子犯過的錯誤反應過度
哲學家羅素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比如,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錯誤,動不動就劈頭蓋臉一通嚴厲的批評,甚至體罰孩子,孩子因害怕而選擇說謊太正常了。
有個媽媽曾經跟我反映:“兒子考試考差了,費盡心思不讓我看試卷,一會兒騙我說老師沒發卷子,一會兒說沒帶回家,還有一次,直接把53分改成83分,我氣到不行,又打又罵。我擔心他的學習成績下降,更擔心他說謊變壞。”
我反問她:“孩子以前考得不好時,你也經常批評嗎?”她說:“我們家對孩子成績看得比較重,所以一直比較嚴格,考得不好會有懲罰。” 聽完這些,我終于明白為什么這個孩子總愛在成績上對父母撒謊隱瞞。
在一個家庭里,做錯事的代價越大,孩子選擇說謊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總是對你撒謊,很有可能是因為你不能寬容他的錯誤。
不給孩子可以誠實的空間
我們經常告訴小孩不要撒謊,要做個誠實的孩子,然而我們一轉頭也會欺騙自己的孩子。
有個學生曾跟我吐槽父母。小時候,他和同學打架,帶了一身傷回家,晚上洗澡,被爸爸看到了,爸爸問:“你今天是不是在外打架了?”學生很害怕,低著頭不敢說話。
“沒事,你跟爸爸說實話,我跟你媽不會罵你的。”他信了,就跟爸爸說了實話,結果爸爸出爾反爾,還是逃不過一頓胖揍。
學生開玩笑地說:“從那時候開始,我對我爸爸說的謊越來越多。”
一個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對父母說實話,大多數是因為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學會撒謊的?其中一個回答是:當你犯了錯,父母希望你誠實。然而,在你誠實之后,換來的不是對誠實的嘉獎,而依舊是責備和打罵的時候。
與其說孩子愛撒謊,不如說是大人堵住了孩子誠實的路。因為,誠實的結果那么糟糕,還不如直接撒謊,說不定還有機會不被戳穿。
經常問招致孩子撒謊的問題
有的父母很執著于“揪出謊言”,明明知道問題的答案,假裝不知道,像偵探似的審問孩子,一旦孩子撒了謊,就跟貓逮住老鼠一樣,揪住不放。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明知道孩子打碎了杯子,卻問“是不是你干的?”
目睹孩子在電腦前玩,卻問:“又玩電腦了是不是!”
看到孩子臉上有巧克力的痕跡,卻問:“你偷吃巧克力了嗎?”
這樣的問題,孩子很容易第一反應就是:“我沒有。”于是父母大發雷霆:這孩子做錯了事,竟然還要說謊騙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大人在有意提供讓孩子撒謊的機會。而且,明知故問常常讓人感到生氣。當你當場揭穿孩子這些笨拙的謊言時,孩子比起做錯事的不安,更多是憤怒和羞愧。
這樣一來,孩子不但不會改正,以后可能會變本加厲地撒謊、圓謊。
孩子撒謊也可能是跟大人學的
為什么孩子要說謊?很多父母都這樣問,卻沒有人問自己:我是不是也這樣做了?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有位爸爸載著妻子和孩子酒駕,不料遇到交警,爸爸百般推脫酒精測試,甚至還拉上4歲兒子幫忙說謊。
交警跑去問孩子:“小朋友,爸爸晚上喝酒沒有啊?”
小朋友支支吾吾地回答:“爸爸沒有喝酒。我們晚上吃的酸菜魚,爸爸吃了檳榔。”但為了弄清事實,交警還是進行了酒精呼氣測試,測試結果屬于飲酒后駕駛。
這不僅僅是一個酒駕問題,還是一個榜樣問題。
《夏山學校》中有一段話說:“假如你的孩子說謊,他不是怕你,就是在模仿你。撒謊的父母必定有撒謊的子女,如果你要孩子說實話,就不要對他們說謊。”
模仿是孩子的一種本能,父母滿嘴沒實話,孩子經常撒謊不足為奇。
想要孩子誠實,大人一定要努力創造一個誠實的家庭環境,如果身邊的人很少撒謊,對孩子來說,就是非常好的榜樣。
以身作則,永遠是最萬能的教育方法。(文/錢志亮 插畫/在在)
標簽: 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