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做實驗。 陳建偉/攝
當鄉村兒童遇上科技新知,夢想的力量便被點燃——
“長大后,我想做一名宇航員,翱翔宇宙!”陜西省榆林市佳縣程家溝希望小學的學生劉建龍說。
曾幾何時,劉建龍自閉、自卑、成績差。2016年,“科技小屋”在程家溝希望小學落成后,航模隊也隨之建立,加入航模隊的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出色的航模技術,獲得了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第四名的好成績。去年,他更是以優異的成績和航模大賽榮譽被榆林六中特招。
據了解,程家溝希望小學已有5名同學因航模特長被榆林六中特招。對這些世代生活在黃土高原上,最遠沒有出過縣城的孩子們來說,命運正悄悄改變。
自2016年起,西安郵電大學研究生“愛心青年幫”社團聯合共青團陜西省委、陜西省科技廳等共同發起了“科技小屋”建設項目,充分發揮高校、政府、社會的力量,彌補鄉村科學教育供給的不足,讓鄉村的孩子們都享有公平而又有質量的科學教育。
“科技小屋”帶來的夢想力量,正在陜西各地蔓延開來。
這個暑期,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江口中心小學的教室里熱鬧非常,來自西安郵電大學的7名暑期社會實踐志愿者為小朋友們演示磁鐵、彈簧測力計、動力小車,講述萬花筒、望遠鏡、無人機等科學器材的使用原理,帶著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天馬行空的科學世界。
而在陜西省咸陽市馬家堡齊心希望小學、銅川市照金紅軍小學等已建的“科技小屋”,志愿者們則帶去了配套手繪教材和最新科普書籍,并調研“科技小屋”的使用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在西北地區乃至全國搭建“科技小屋”做準備。
“相比城市里的學校,山區小學的科學創新教育遠遠滯后。”“科技小屋”發起人、西安郵電大學研究生院輔導員劉洋說。
帶著這樣的擔憂,2016年初,劉洋萌生了為山區小學搭建“科技小屋”的想法,便帶領“愛心青年幫”團隊,為孩子們的科學夢四處奔走。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小學科學課程教育一直是貧困山區教育的短板。”西安郵電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研二學生何衍輝說,一方面是科學課程資源短缺,調研走過的多數農村小學科學教育師資配備不足1人,很多農村中小學沒有實驗器材和實驗室;其次是有實驗器材的學校實驗儀器配置落后、不配套、儀器老化,或者因管理不善導致損失和丟失等;再者,新課程所用的教材與農村教學實際脫離、教學行為滯后;這些都困擾著農村科教事業的發展。
2016年暑假過后,“愛心青年幫”的同學們把調研過程中遇到的故事整理成報告,劉洋籌建“科技小屋”的計劃更加明確。
從實地調研考察到發動網上眾籌捐款、從聯系愛心機構到公開招標、采購科學器材……“科技小屋”終于落地了。
2017年3月21日,首座“科技小屋”落地商洛市鎮安縣熨斗九年一貫制學校。這間“科技小屋”里配備了150余種科學試驗器材和200余本科普讀物。“哇,太神奇了!它還可以翻跟頭呢!我長大要做出比這個更厲害的機器人!”面對炫酷的無人機表演,孩子們仰著頭,舍不得眨一下眼,有的孩子興奮地從凳子上站了起來。
截至目前,16所“科技小屋”全面覆蓋陜西省9個地級市,讓2萬余名山區孩子走近科學。
“‘科技小屋’太好玩了,有好多科學器材,就是一個神奇的實驗室,能看到星空,能見證電的形成,還能操控無人飛機。對了,還有4D科技圖書呢!我喜歡上科學課。”照進紅金小學的小林同學在日記里寫到。
在旬邑縣職田鎮馬家堡齊心希望小學的“科技小屋”,閃閃發光的彩燈帶來了夢幻般的感覺,桌子上的航天模型精致逼真,顯微鏡、航天望遠鏡、三棱鏡、放大鏡等光學儀器把孩子們帶入了多姿多彩的奇幻世界,或精微、或遙遠,自然界的水循環、風的形成、喊泉、無源之水等科學器材則讓孩子們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記者 韓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