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  正文

中日兩國和平友好 唯有青年的交往才能開創友好的未來

評論

一直頻繁往來于中日兩國的日本創價學會全國青年部部長竹岡光城,這一次來到位于中國渤海之濱的南開大學,感到前所未有的親切和興奮。

在他看來,2019年是個意義非凡的年份。今年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周恩來總理的母校——南開大學也迎來百年華誕。45名日本青年代表遠道而來,與這里的中國青年學生用“故事會”的方式相聚,盼望著在面對面的對話和真摯的情感交流中,在彼此心間架起“友誼的金橋”。

這場題為“中日友好青年故事會”的見面會,也是對45年前的一次歷史性見面的紀念。1974年12月5日,周恩來總理已身患重病,仍堅持與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進行了會面。

竹岡光城帶來了91歲高齡的池田大作先生的口信。池田大作談到100多年前周恩來曾赴日本留學,一生都在為培養青年人才作出努力。“中日青年交流一直是他關注的事業,”竹岡光城說,池田大作希望把這項事業和這段感情一代代延續下去。

中日兩國和平友好始終是兩國人民的一致心聲。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給“熊貓杯”征文大賽獲獎的日本青年復信中說,中日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兩國友好的根基在民間,兩國人民友好的未來寄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中日兩國青年加強交流互鑒、增進相互理解、發展長久友誼,為開創兩國關系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積極貢獻。

故事會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日本創價學會青年部主辦,天津市青年聯合會、南開大學承辦。圍繞“共筑友誼金橋共創美好未來”的主題,兩國青年代表動情講述彼此的心聲。

唯有真正的接觸、溝通和交流,才能推倒固有的成見。目前從事互聯網公益慈善事業的中國青年羊強振記得,自己在大二那年曾參與中日青年綠色環保項目。兩國大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聊的話題有彼此的大學生活、人生理想,也涉及中日關系、文化淵源、經濟發展、生態環保合作等,“有激烈的討論,更有達成共識時的興奮”。

最讓他感到高興的是,很多日本學生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深入接觸中國大學生,扭轉了他們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他們發現這里經濟發展快速,人們友好、勤勉和開放。羊強振認為,這就是面對面交流帶來的效果。

因為父親工作的關系,創價學會女性平和文化會議事務局局長山崎美緒在少年時期,曾在上海有過一段快樂的讀書時光。

“我剛來中國時,覺得這里人說話很快,嗓門也很大,感覺跟我有點不同。”她笑著回憶,很快,她慢慢開始理解了中國人的直率、大氣和爽朗,并深深愛上了這個“第二故鄉”。

選擇為中日和平而奔走,源于初二那年她去了一趟南京。當時她與家人一道作為志愿者參與修復南京城墻。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她看到門口記錄著遇害者的數字,“那個巨大的數字令人震驚,而當時日軍的殘暴也令我痛苦不已。”那一次,歷史的傷痕印在這個14歲孩子的心里,“我覺得,我應該為兩國友好做一個鋪路搭橋的人。”

“我的家鄉天津有一條海河,我的另一個家鄉東京也有一條美麗的河。”天津青年穆偉回憶起自己赴日留學的美好時光,眼里不時泛起淚光。

在異鄉的日子里,熱情的日本朋友邀請他一起聚餐、一起旅行,給他講日本文化和有趣的故事。穆偉說,“他們讓我感受到了日本的溫度,我希望回國后能將這份友誼傳遞出去,為兩個國家的友誼作出努力。”

帶著這個愿景,回國后他成立了天津同學會海歸商會,希望通過民間力量促進兩國企業的相互理解信任。

創價學會東京·港區男子部副部長秋山廣宣則選擇了一個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方向,他致力于在中國找尋新事物,隨后在日本市場落地。他注意到風靡中國大街小巷的共享充電寶服務,并在2017年年底將其引入日本,如今該項目在日本市場的占有率高達90%以上。

“大家往往認為,在中國受歡迎的,不見得在日本受待見。”他卻發現,將中國的成功經驗引入日本的同時,也是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信心傳遞到眼下信心不足的日本,“是我們的使命,也是巨大商機”。就在故事會當天,他的公司獲得了投資并預計于2021年在日本上市。

熱愛日本的語言和文化的中國女孩范銘,留日回國后放棄了日企工作,成立了一家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機構,主要服務的客戶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外國朋友,其中大多數都來自日本。她渴望和大家攜手,為中日兩國世世代代永遠和平友好而努力。

創價學會川崎·幸區女子部本部長永井清華總覺得自己與中國有著妙不可言的緣分。她在學生時代接待過中國代表團,也曾到中國留學,中國的民歌和國粹京劇等讓她傾倒。直到工作后,她又來到上海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她覺得“自己的緣分似乎都在中國”。她期盼著能為共筑中日友好這座金橋貢獻力量。

縱觀中日青年交流發展史,全國青聯原主席助理、中國留日同學會會長曹衛洲認為,中日青年交流參與面廣、關注面廣,為兩國關系的發展育人造勢、排險搭橋,同時富于創造性,“青年交流已發展成為中日交流中最為活躍的部分”。

池田大作先生在給曹衛洲的親筆信中這樣寫道:“青年的交流,是今后日中兩國友好發展最重要的支柱。”“唯有青年的交往,才能開創友好的未來。”

(記者 胡春艷)

標簽: 青年的交往 友好的未來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