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  正文

為何選擇來內地,到武漢大學?

評論

“武漢比想象中的熱。武漢大學的校園很美很大,大到會迷路。”在武大校園初見19歲的戴錦豐時,他正身著迷彩,青春洋溢。其實,作為香港學生,他本可以不參加軍訓。他說,主動參加軍訓,就是想鍛煉一下自己,標記新的一段求學經歷。

為何選擇來內地,到武漢大學?

作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大一新生,雖然第一次專業課都還沒有上,戴錦豐的回答卻十分堅定而自信:內地風土人情差異比較大,之前去過西藏、云南,也來過湖北。上大學就應該在外面闖一闖、看一看,開闊自己的視野。武漢大學經管專業很強,大學四年有無限可能性,畢業后在大城市更能找到立足之地,更能留得住。

2001年出生的香港學生簡怡,本來也主動參加了軍訓。可能是因為武漢天氣太過炎熱,不曾想軍訓第一天她便中了暑。在室友全程陪同去校醫院就診后,她就沒再參加軍訓,而是改為每天去聽國情講座。

“上午是中國近代史,下午有入學教育、情感疏導、校史等。在國情課上,老師講授了很多新東西,特別是不少細節,見人見事,這是我之前看書沒有了解到的,感覺收獲很多。”簡怡說。

武漢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彭國暉介紹,學校對港澳臺新生開設國情教育的課程,組織國情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訪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業,讓他們在增長知識才干的同時,加深對內地的了解,增進國家認同感。在武漢,黃鶴樓、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湖北省博物館、八七會議會址、市民之家等,是港澳臺新生國情參觀的重要去處。

武漢大學學生工作處副處長李勤介紹,考慮到香港學生先前在學習制度方面與內地存在一些區別,為幫助香港新生更好適應大學生活,學校還組織開辦學習方法訓練營、讀書經驗分享會等。

8月27日,武漢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大三學生陳海智和近200名港澳臺新生作了交流。他以一個港澳臺新生“過來人”的經歷,圍繞學習計劃、英語分班、考研深造、如何更快融入等方面為他們答疑解惑,現場的問答環節十分活躍。

陳海智說,武漢大學“珞珈英才計劃”、國際推廣與文化交流協會,為港澳臺學生學習成長提供了廣闊舞臺。在交流會上,他還特地與學弟學妹們分享了他今年一次難忘的實習經歷。

今年暑假,陳海智到廣州南沙自貿區實習了一個半月。在南方(南沙)國際產能和技術合作中心對外交流部的崗位上,他參與組織了好幾場活動,到大使館參訪,幫助南沙企業做“走出去”的策劃方案。

陳海智說,“創匯谷”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中國南沙國際仲裁中心……這些讓他看到了大融合,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

談起未來的打算,陳海智信心滿滿地說:“準備在內地考研,以后就在內地發展,將來去粵港澳大灣區。那里經濟發展快、選擇機會多、就業平臺大,對港澳臺提供的東西很優厚。”

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香港學生有兩個渠道進入武大求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地區學生入學考試,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記者了解到,目前武漢大學港澳臺在校本科生超過500人,其中在校香港本科生171人,分布在25個院系,專業以經濟學、新聞、計算機、法律、醫學居多。

多年來,武漢大學積極探索尊重學生特點、符合學校實際的港澳臺學生管理模式。對港澳臺學生,武漢大學堅持趨同化管理,讓每一個學生公平享受教育資源。在生活上強調一視同仁、適當照顧,學習上提同等要求,畢業學分和畢業設計、畢業論文要求同內地學生是一致的。

為了增加港澳臺學生對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和中國國情的了解,港澳臺學生還要必修選修一定學分的相關課程。此外,武大還發揮法學研究優勢,邀請專家學者為港澳臺學生開設專門課程,如“一國兩制”與中國法治建設。

“你好,歡迎到‘珈’。”在今年武漢大學的開學季,漫步珞珈山,一句問候語直抵心田。(夏靜 張銳)

標簽: 武漢大學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