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  正文

別讓你的愛“誤入歧途” 切勿忽視自我成長

評論

不少家長自認為,自己主要的任務是拼命掙錢養家,盡可能地為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想盡辦法讓孩子上好學校,報課外班,再加上平時嚴加管教就行了。這種認識窄化了家長的職責范圍——

誤區是因理解錯誤而導致的行為失當。家庭教育中有許多失當行為,都是因為家長對教育的錯誤認識而導致的。

忽視自我成長

一提起家庭教育,許多家長自然而然地會想到如何教孩子,如何讓孩子學知識、長本領、培養健康人格、過上幸福生活。這種理解沒錯,但只是理解到了教育的一般,因為家庭教育絕不僅僅只是孩子的事情,從某種程度上說,家庭教育是父母學習當父母和孩子學習當孩子同時發生的過程。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遠比駕駛汽車、當個護士要復雜,但是現實中開汽車、當護士必須經過系統學習和嚴格考核持證之后才能上崗,而現實中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大多數家長都是無師自通的。不少家長自認為,自己主要的任務是拼命地掙錢養家,盡可能地為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想盡辦法讓孩子上好學校,報課外班,再加上平時嚴加管教就行了。這種認識窄化了家長的職責范圍。

家長要想教育好孩子,需要必備的教育素養是,讀懂孩子身心、掌握教養方式、學會陪伴、掌握溝通方法、科學地獎勵與懲罰、注重與學校的溝通,等等。這些都需要家長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有句話總結得好: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不合理的期待

教育,簡而言之就是教育者采取適當的方式讓受教育者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合理的期待會轉化為適當的教育目標,指明孩子成長的方向,為孩子成長提供能量,而不合理的期待會阻礙孩子順利成長。

當前不合理期待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期待過于片面。有調查發現,當今家長最關注的還是學習。關注學習本身沒有問題,但把學習和其他方面發展對立起來勢必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不僅影響身心健康,最終也搞不好學習。有人說,中國的家長重智輕德,其實這句話不準確,多數家長不是真正重智而是更多關注孩子學習成績和成績排名。盡管今天家長在孩子學習成績期待方面趨于合理,但2018年北京師范大學相關課題調查發現,96.2%的四年級學生表示家長對自己的成績期望至少是“班里中等”,西部地區學生報告家長希望孩子成績在“班里前三名”的人數比例為49.1%,東部地區為41%。很顯然這樣的期待是難以全部實現的。“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的這句忠告極具現實意義。

失衡的教育

教育內容很廣泛,涉及德智體美勞等許多方面,需要均衡用力。但是在異化的教育目標指導下,今天孩子的文化課學習過多,體驗性課程過少。

中國兒童中心對兒童校外生活的調查顯示,小學五年級學生日常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寫作業,平日每天寫作業和看課外書的時間分別是1.7小時、1.4小時,周末分別為3小時、1.7小時;學校學習之外,7成以上的孩子都報了1個以上的課外班,周末平均上課外班時間為2.1小時。這樣一來,孩子戶外活動、鍛煉身體、娛樂、做家務、與父母溝通、發展特長的時間就少得可憐。我國小學生干家務時間遠遠不及主要發達國家,甚至只有美國孩子的五分之一,因為有72%的家長不要求孩子從事家務勞動。而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愛干家務勞動的孩子長大后就業率是不愛干的15倍,犯罪率是不愛干家務的十分之一。以書本為核心、以應試為目的的失衡的教育,最終剝奪了孩子諸多的成長機會,常常會讓孩子在真實生活中手足無措。

愛的缺失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孩子,連母雞都會的事,父母自然更不例外。但現實中許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愛孩子,導致了事實上愛的缺失。一方面,家長天天辛辛苦苦,省吃儉用,生活起居照顧有加,甚至放棄了事業;另一方面,孩子卻絲毫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問題的關鍵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不會愛孩子。借用諾丁斯的關懷理論可以進行這樣的解釋:完整的愛的行為是雙向的,既需要愛的一方有愛的動機和行為,還需要被愛的一方能夠接受到,要想達到這一效果,需要愛的一方識別被愛的內心真正需求,采取適切的關愛行為。

如何識別孩子的需求?一般來說,兒童成長的早期,愛主要表現為陪伴;當孩子自主意識逐步形成時,愛更多體現為尊重;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愛主要表現為放手。當然,有的父母愛的方式是過度的“嚴”或者過度的“松”(一味地滿足),都可能導致不良的后果。研究發現,對子女采取專制型教養方式(嚴)和忽視型教養方式(松)都容易導致子女的欺凌行為,而且過度的嚴厲還容易產生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

忽視家風建設

讓家庭變得更加溫馨、和諧、有序、幸福,這不僅是家庭需要,更是孩子成長的需要。家庭建設中最重要的是家風,家風是父母長輩率先垂范并影響子女后代的穩定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是無形的教育。今天不少家庭重視子女,但不知不覺中忽視了整個家庭,甚至把親子關系和子女的利益凌駕于夫妻關系和整個家庭之上,這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發現,7成以上的父母都承認今天普遍存在著“關心孩子有余,孝敬老人不足”的現象,這不僅是老人的不幸,也是孩子的不幸。

開展家風建設,一方面要繼承中華優秀家風傳統,弘揚仁愛、忠孝、民本、慎獨、中庸、和諧、誠信、友善等品質,另一方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精神融入其中。良好的家風是通過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上影響孩子的。有研究表明,成績不理想的孩子,飲食狀況也比較混亂,常常依賴便利店的食物;母親做事有條理又有趣,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可見,開展家風建設,父母要帶好頭,讓家風體現在每一頓飯、每一次旅行、每一個交往之中。(作者:洪明,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管部副主任,研究員)

標簽: 愛的缺失 家長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