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對角線長度大于邊長,所以它們都有棱角,如果把車輪做成這種有棱角的形狀,行駛起來會很顛簸,而圓形所有半徑都相等,行駛起來就很平穩。”老師問“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時,學生這樣回答。
這是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第二小學的一堂數學展示課,授課教師是來自重慶巴蜀小學的江傳緒。巴蜀小學是位于重慶市渝中區的一所全國知名小學,過去近20年來一直堅持對邊遠地區的鄉村學校進行“1+1+N”互助幫扶。彝族學生約占40%的西昌二小,是巴蜀小學在教育部教師司領航精準幫扶項目中的學校之一。除了選派骨干教師支教,巴蜀小學團隊還與西昌二小開展教學科研交流。10月23日,巴蜀小學校長馬宏就帶著馮櫟均等11名集團干部教師來到西昌二小,參加了雙方共同舉辦的“創新課堂改革,共話教師成長”研討活動。“‘1+1牽手互助’是對城鄉學校幫扶機制的習慣說法,我們又給自己加了一個‘N’,就是想通過牽手一所學校帶動周邊N所學校,影響到更多的區域。”馬宏說。
江傳緒的這堂展示課以“圓的認識”為重點,從圓的形狀入手,逐步深入到圓的半徑、直徑,最后以圓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引導同學們探索和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正是我們目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這樣的現場觀摩確實機會難得。”西昌二小數學教師錢榮艷說。這堂課她記了很多筆記,把江傳緒老師在一些授課環節使用的道具、圖片,甚至一些手勢和表情都記下來了。
音樂教師吳焊、英語教師王春艷和體育教師劉豫,8月底就從巴蜀小學來到了西昌二小。吳焊一到西昌二小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孩子王”。他告訴孩子們,自己在巴蜀小學的紅領巾廣播站參加一個學生主持的節目時,介紹自己是吳焊老師。那個同學說還是“月亮姐姐”“金龜子”這樣的名字好聽,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叫“金豆豆”。孩子們哄堂大笑,“金豆豆”的稱呼很快就在西昌二小傳開了。支教期間,吳焊參加國慶演出排練離開了兩個星期,回到西昌二小的第一堂課,一個11歲的男生在講桌上留了一個字條:“許久不見,豆兒。”字條下是給他畫的簡筆畫像。
在西昌二小的第一節體育課,劉豫發現班上竟然沒有體育委員。她靈機一動,讓每個同學輪流當體育委員,然后發動大家一起想口令和口號。“做操的時候要讓大家把手都打開,就給他們說,你的面前有兩扇門,要伸開雙手把它們推開。”她一邊示范一邊解說,“對,就是這樣推開。”有的同學邊做嘴里還邊模仿木門被推開的聲音,體育課一下子活躍起來了。這一節體育課后,另一個班的一位同學把劉豫拉到一旁,悄悄拿出一包餐巾紙塞給她:“老師,這個禮物送給你,你以后會給我們上體育課嗎?”
在王春艷到西昌二小之前,這里只有8名英語教師,其中包括一名年齡超過70歲的老教師和3名來此支教的大四學生。剛接手五年級英語時,同學們的聽說能力讓她焦慮,還有一些學生對英語根本不感興趣,這讓她更有壓力??吹酵瑢W們下課后一個個生龍活虎的樣子,王春艷慢慢有了主意,她嘗試著將英語課堂變成英語游戲課堂,讓同學們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以前一見到我站在教室門口就變得無精打采,現在老遠就會大聲地喊我的英文名‘米麗’。”王春艷說。西昌二小校長沈光虎則認為,巴蜀小學結對的幫扶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社團活動,“原來孩子們都怕說英語,現在很多活動都能用雙語主持”。
在西昌二小的帶動下,涼山州17個縣都各自確定了一個基地學校。西昌二小每周都有教研活動,由巴蜀小學的支教教師和本校教師就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行交流切磋,同時通過邀請參加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等方式輻射帶動基地學校。涼山州寧南縣景星鎮小學語文教師劉順香在參加教研活動后說:“怎么樣才能做到既保證取得好成績,又關注學生的個體化、個性化發展?這些教研活動確實能給我們這些鄉村教師很多啟發。”
“看起來是我們城市學校在幫扶邊遠山區的學校,實際上他們也在幫助我們。”馬宏說。結對幫扶9年后,巴蜀小學從2011年開始探索以“文化互助”豐富和完善“1+1+N”模式,通過文化互助促進幫扶雙方在教師素質、文化建設、學校管理等方面全面升級。馬宏認為,“‘文化互助’不是以一種文化覆蓋另一種文化,而是用一種動力去激發另一種動力”。比如:參加“文化互助”的城市和鄉村學校,鼓勵教師和同學們結對交流;開展送課下鄉、互動論壇、影子培訓、主題訪學等活動。自2011年以來,巴蜀小學參與“1+1+N文化互助”的教師約1.5萬人次,直接訪學培訓教師5000余人次。
這么多學校和學生對優質教育的渴望,激勵巴蜀小學不斷創新辦學理念。2018年12月,巴蜀小學憑借《基于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核心其實就是‘化-聯-跨-展’。”馬宏說,“跨就是按照學生的興趣或水平,打破常規做法組織跨班級、跨年級的學習;聯,就是教學內容的整合融通;化就是育人目標校本化、序列化、精準化;展就是用表現性評價等辦法,展現學生的思維狀態和學習成效。同時,在實踐中注重對時代與教育發展趨勢的把握,讓教育成為兒童多彩生活的一部分。”巴蜀小學的“學科+”課程綜合化實施改革,則探索通過“學科內融合”“學科+學科”“學科+生活”“學科+技術”等方式更好地發揮課程育人功能。
這些成果很快都推廣到了巴蜀小學“1+1+N”文化互助的學校。王春艷在西昌二小一節主題為“What do you often do?”的英語課,先通過教唱《Days of the week》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并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復習了單詞,開始主題學習后,王春艷又展示自己洗衣服、看電視的照片,讓同學們結合生活常識學習,還安排同學們4人一組扮演角色并在情景中對話。馬宏說:“我們堅持‘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的辦學理念,也希望能夠讓更多的鄉村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記者 張國圣 本報通訊員 廖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