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崗與當地農戶在一起。李富崗供圖
團中央駐靈丘扶貧工作隊在靈丘一個羊肚菌種植基地調研。
團中央駐靈丘扶貧工作隊在靈丘一個有機農產品蔬菜種植大棚調研。
“今年已經是富鍶有機稻米種植的第五個年頭了,每年的富鍶大米都供不應求。”靈丘縣扶貧干部李富崗說起自己創業的富鍶有機水稻項目,神情語氣滿滿的驕傲。他從隨身攜帶的辦公包里拿出富鍶有機農產品的宣傳冊和系列策劃書,介紹起來如數家珍。他的朋友圈里,滿屏都是農田和農民的照片。
山西省靈丘縣下關鄉上關村160多戶7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了一半。鄉親們起早貪黑辛勤勞作,還得靠天吃飯,一年下來一畝地的收益也就是個兩三百元,這還不算自己的勞力成本。年輕力壯的青年大多外出務工,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成了村里的“壯勞力”。
李富崗是靈丘縣當地人,他說,靈丘本就是貧困縣,想吃上一碗大米飯只能逢年過節或在走親訪友時,勉強解解饞。
2016年,李富崗來到上關村扶貧,深深感到產業扶貧才是去除窮根的出路。適逢縣里倡導發展有機農業,“大米夢”又在他的腦海中浮現。雖然北方水稻種植十分罕見,但靈丘縣從明朝開始就有水稻種植的記載。李富崗不是農林相關專業出身,為了搞明白這里水土是否適合種植水稻,他下了一番苦功,對靈丘的水文、土壤、空氣等做了詳盡的勘察檢測,還取樣到專業機構進行檢測化驗。經山西省農科院和中國農業大學專業論證后,確認了這里的水含鍶量高,非常適合種植水稻。
前期的檢測完成后,李富崗組織成立了靈丘縣富康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80后李富崗自己還是個小伙子,村民們聽說他要組織辦合作社,都將信將疑:“你能做了這?”李富崗卻沒有被嚇退:“我雖然年齡小,但在村里輩分大,加上我在縣里工作,有說服力。這個東西(富鍶水稻)要干的話,單憑我說肯定是不夠的。”
他把農業合作社的運作流程整理成規劃案,從農戶如何參與到最后收益,給大家算了筆賬,“我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做高端大米產品,有機富鍶水稻的牌子一打響,一斤賣15元,是傳統種玉米收益的20多倍。”對于沒有地的中老年農民,李富崗也有考慮,讓這些人干水稻種植的農活兒,每人每天能掙100元,一年能干7個半月,“而且在當地務工不僅方便,還可以減少生活成本。”承諾參與合作社的農民當年就有750元的分紅收益。
村民們的顧慮漸漸被打消了,村里的河灘地也被改造成試驗田。第一年,10畝試驗田打了200多斤水稻,還養了螃蟹,村民們的信心起來了。李富崗也越發堅定了要把富鍶有機水稻事業做大的決心。不僅要種水稻,還要建文化產業,讓周邊縣市地區都參與進來。“白天搞插秧節,晚上弄篝火晚會,把農耕文化都融入進去。”李富崗這樣設想并開始實施。
他借著脫貧攻堅的春風,背著一堆材料給縣里的領導打報告。那些專業精美的宣傳冊和策劃書,全都出自李富崗一人之手,其中從為富鍶水稻申請有機認證,到插秧節文化產業策劃,一應俱全。
但脫貧攻堅的路并不好走。有了縣委、團縣委的支持,李富崗覺得身上的擔子和壓力更重了。為了拓展水稻種植規模,他把自己準備結婚的彩禮錢挪用了5萬元出來,投入到農業合作社生產。
“我厚著臉皮到丈母娘家去說,給新娘子的彩禮能不能‘分期付款’,大家都笑了,從來沒見過。”李富崗不好意思地笑著說,但話里卻透著堅定,“好不容易干起來了,一鼓作氣不能停。”
承諾了當年要給農戶分紅,他不能食言。第一年沒有盈利,他把縣里的撥款拿出來給農民工發工資,給農戶分紅。運作資金不夠,他就四處籌措資金,生生在河灘墊出180畝的高標準農田。2018年,180畝水稻畝產500斤,加工包裝后,每斤售價15元,并且迅速脫銷。農戶喜笑顏開,積極性大增。“我身上還背著債呢。”李富崗笑笑說,“但承諾給農民的不能少,不然就沒有說服力了。”
扶貧產業按部就班蒸蒸日上,李富崗卻因4年來駐扎當地扶貧,不眠不休累倒了。他除了負責上關村,還有另外4個村子的扶貧任務需要兼顧。他白天干活,晚上還要把扶貧工作需要的文字材料細心補齊,忙起來有時一天只能休息3個小時。
2018年年底,李富崗患上急性主動脈夾層(心外血管破裂),住進了醫院重癥監護室。孩子滿5個月那天,他被轉到北京治療。在等待心臟支架手術的18個小時里,他還想著務工農戶的工資還沒有發。
手術結束后,他發了條朋友圈鼓勵自己:“堅持住,你的任務才剛剛開始,一定要回去!鄉親們都在等你!”9張圖片中,有兩張是他在病床上的照片,剩下的都是他與農戶的合影及水稻的照片。
朋友們、領導們都很關心他的狀況,擔心會不會又有一個扶貧干部要倒下。“這個時候絕不能亂,我要撐下去。”李富崗說著,他的手一直攥著有機富鍶大米的宣傳冊。
北京林業大學 葉丹璇
北京印刷學院 宋雪晴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葉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