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上掛著浮雕畫、運動室有腳踏車、藝術作品隨處可見,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3800平方米的香城文創空間洋溢著藝術與現代的氣息,也活躍著一群返鄉創業青年。
90后程科是這個文創孵化器的總經理,正帶領一批藝術設計、插畫、動漫、新媒體等領域的孵化企業,在這里逐夢前行。不久前,空間承辦咸安區第四屆“香城杯”創業創新大賽時,將分賽區辦到了省會武漢,吸引102個項目參賽角逐。
一年多來,依靠孵化器,一個人聚起一群人,39家創業團隊入駐,直接帶動就業180余人,逐漸激活當地文創產業的一池春水。
回鄉前,程科曾搏擊商海多年:2014年,從湖北經濟學院藝術專業畢業時,他依托大學期間首創的玻璃裂彩畫,在深圳開辦了墻畫展示店;在武漢和咸寧兩地設立了1500多平方米的產品研發和生產基地,被母校評為“創業明星”;他的公司研發產出1000多款熱銷產品,年產值達上千萬元。2017年,公司還在武漢股權交易中心新四板掛牌上市。
原本在創業路上狂飆的程科,在2018年來了個急轉彎,選擇回鄉創建香城文創空間。去年4月,程科了解到家鄉出臺了孵化器招商政策,卻遲遲沒有公司入駐。曾有“985”院校和北京的團隊來談判,但運營要價高達千萬元。
“這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平臺,新鮮、刺激,需要有非常大的勇氣及抗風險能力。家鄉要免費支持青年人創業,我想,或許我可以做這件事!”程科說。
然而,文創空間實行“民建民辦、自負盈虧”,盈利需要長期培育,程科擔心“未知系數太高”。在參加一場座談會后,他最終下定了決心。當時,武漢市召集一批青年企業家征詢建議。“我著眼于簡化申報材料的流程,為了多賺點錢。沒想到來的其他同齡人,那些獨角獸企業的CEO,思考更多的是人才的去留。”
“和他們一比,我的格局太小了,還停留于小作坊階段。”程科覺得,作為青年企業家,應為社會和行業發展貢獻力量,“引領家鄉青年一起創業,比一個人的創業更能實現人生價值”。
就這樣,這個曾在工地上挖到“第一桶金”的年輕人開始了新的征程。第一批入駐孵化器的創業者胡亞會記得,為了省錢,程科自己設計、布置,刷油漆畫畫,“裝修時正值夏天,氣溫高達38℃,他經常一刷一整天”。
2018年11月,香城文創空間建成運營。在財政補貼的基礎上,程科投資上百萬元為所有入孵企業配好家具和辦公設備,人才服務廳、項目路演廳、創客咖啡廳、項目展示廳、健身活動廳……各項設施一應俱全。
為應對小城市青年人才流失難題,他大膽提出新模式——企業免費拎包入住,兩年零租金,孵化器以股權投資企業為盈利點。
為了吸引人才,程科還舉辦各種活動來擴大香城文創空間的影響力,主辦、承辦創業類活動62場,累計服務1.1萬余人,并與湖北經濟學院、湖北科技學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
有鄉情、服務和支持,在廣州、武漢、福州等大城市就業創業的本土青年紛紛回歸,目前已有39家創業團隊入駐孵化器,包括3個博士法人團隊,涉足藝術設計、動漫、電商等多個領域。
小城青年創業者在孵化器抱團取暖。今年3月,曾在內蒙古烏海一家電視臺工作10年的車浪浪回鄉創立了一家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公司剛成立的3個月,一筆單子也沒有,程科將一場大型比賽宣傳片的業務給了我,幫我渡過難關”。不久前,車浪浪又在一場交流活動上和一位土雞養殖主達成合作意向,定制拍攝主題宣傳片。
孵化器帶來的人才集群效應,為在孵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理念,也帶來地方經濟的新裂變。通過大賽,程科將一家文創企業“思鄉集”收入“囊中”。該公司核心團隊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他們設計的精美包裝常能引發情感共鳴,推動了“文創+農旅產品新零售”。結合咸寧傳統手工釀制桂花酒,該團隊開發出石榴、金桔、楊梅等十幾款果酒。2019年東湖櫻花節期間,50元一小瓶的果酒竟然賣出兩萬瓶。
這個團隊讓經營茶葉的余佑文也看到了希望,“加入新設計、新包裝、新定位,我們能在年輕群體中找到新的賣點”。
咸安區熊家灣有30多棵古樹,風景秀麗,但知名度不高。在程科的推動下,相關團隊設計出VR全景路線圖,游客拿著手機就能將村莊內的景色盡收眼底,“未來,我們還將設立文創展示廳、引進酒吧,開發文創特產,打造‘網紅村’”。
“入孵企業越來越多,好幾家股權投資正在研究推進。”程科說,孵化器已渡過最艱難的成長期。今年8月,在團咸寧市委和團咸安區委的支持指導下,程科與區內70余名創業青年一起發起成立了咸寧市咸安區青年企業家協會,并當選為秘書長。
咸寧被譽為“桂花之鄉”“楠竹之鄉”“溫泉之城”,萬里茶道之源羊樓洞古鎮和三國赤壁古戰場坐落于此,文旅資源豐富。剛過完28歲生日的程科開始憧憬新的夢想:聯合區青企協成立文創天使基金,扶持孵化器里的創意人才打造更多文創爆點故事,“讓家鄉走出去,抒寫古老傳奇里的新篇章”。(胡林 彭洪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