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  正文

今日聚焦!構筑農村小學生態文明教育新樣態

評論


(資料圖)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提升學生生態文明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江蘇省江陰市北漍中心小學利用“赤岸美麗鄉村”這一地域優勢,積極開展農村小學生態文明教育,構筑起適合農村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生態文明教育新樣態。

打造地域化特色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江陰市赤岸村素有人文赤岸、美麗赤岸、生態赤岸的美稱,偏于一隅的藕塘濕地渾然天成,是鳥類重要的棲息地和遷徙驛站。學校和赤岸村委、顧山鎮政府對藕塘濕地作了科學規劃,將之打造建設成學校的生態文明教育校外基地。學生走進濕地,了解濕地水生植物、鳥類和濕地生態系統,從中感受自然生態。以赤岸為中心向周邊輻射,顧山紅豆村、周水平烈士紀念館、北漍神義農莊等地方都成為學校的生態文明教育校外基地。

在學校內,小池塘、鳥類標本室、氣象站、宣傳畫廊、植物園……都成為宣傳、推進、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媒介。學校還成立了“蓓曉少年科學院”,并和江陰市科學技術協會聯手共建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主的科普活動特色項目。

構建融合型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

生態文明教育教材相對缺乏,學校就自己組織編寫校本教材,充分關注內容的相關性、整體性、契合性。教材內容切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生態基礎知識,掌握環保的基本行為規范和準則,促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生態文明素養。

考慮到各學科的聯系和平衡,學校提出建設融合型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目標,結合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特點,采用體驗式教學、探究式學習、小組討論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學校還建立了完善的課程管理機制,嚴格遵守相關的政策和規定,確保課程內容符合社會、環境等方面要求。

教師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組織者、執行者、實施者,教師首先要自覺、主動地接受生態文明這方面的教育,具備良好的生態文明素養。學校經常性開展教師生態文明教育專題培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具備生態文明教育能力的專業人才參與到學校教育中,為學校教師提供專業的理論指導。學校定時開展生態文明沙龍活動,圍繞生態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和交流探討,并每隔一段時間組織生態知識競賽活動。

開展開放性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

生態問題的產生和發現主要來源于生活實踐,學校依托校內外特色生態基地,積極開展開放性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生態文明的踐行能力。

學校將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深入社區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等活動。學校和赤岸社區聯合開展“‘荷’你相遇,心手相‘蓮’——我是美麗江蘇小主人”系列活動。學生走進藕塘,近距離賞荷、畫荷、吟荷,開啟詩意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在學科融合中,學生的美育素養和生態文明素養不斷得到提升。

學校組織學生參觀有關生態環境的教育基地,讓學生了解當地生態環境狀況,在體驗中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如學校開展了“童眼看家鄉”系列活動,學生以藕塘基地為核心,向周邊地區輻射,用雙眼觀察美麗的家鄉,在觀察中探究,在探究中反思,對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學生還據此撰寫了一些簡單的生態研究小報告,他們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寫作能力都得到了相應提升。

學校還利用鄉村公共資源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學校、社區、家庭共建等形式,在環境污染治理、生態恢復、建設綠色家園等方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學校開展了“我為鳥兒安個家”——鳥巢制作系列活動。學生先去農村、社區收集有用的廢舊物品,然后制作出精致的鳥巢,為鳥兒搭建生命棲息的家園,每一個作品都展現出了獨特的創意,綠色環保理念盡顯其間,他們對節約、再生的生態環保理念有了更深的認識。學校還設立了紅領巾護鳥員、宣講員等,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愛鳥、護鳥的熱情,為校園生態文明建設添上了亮麗、溫情的一筆。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江陰市北漍中心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28日第5版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