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廣東省深圳市成為全國首批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為落實新課程新教材實施要求、建設好示范區,我們發揮教科研的引領作用,以教學變革為核心,創新實踐推進機制,探索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新思路、新路徑。
(資料圖片)
一、以教學變革為核心深入推進“雙新”實施
“雙新”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以教學變革為核心,開展學校課程體系、考試命題改革、教師隊伍建設、校本研修、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整體性建設。
1. 優化學校課程體系建設
依托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在重視學校以國家課程內容延伸為主旨開展校本課程建設的同時,推動學校課程體系的結構性優化,強化以學科教學方式變革為核心的校本課程建設。倡導課程豐富性和質量建設并重,引導學校注重課程的豐富性和個性化建設,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引導學校適當控制特色校本課程建設的數量追求,注重打造精品化、品牌化校本課程。
一方面,引導學校探索以項目式、大單元式等綜合性學習為主的跨學科課程建設,開發情境式、探究性學習課程。另一方面,探索開發不同學科基于微觀教學方式變革的校本課程,如物理實驗教學、藝術創意教學、歷史微觀敘事教學、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等。同時,圍繞深化“五育”并舉,探索“五育”融合及其課程建設,引導學校在有限的課時內強化“五育”并舉,實現綜合實踐、勞動教育、思政教育、科技創新教育的相互融合。
2. 加強課程組織管理
加強學生發展指導,出臺學生發展指導建設方案,推動學校按照國家和廣東省的要求,完成必修課內容后再進行分班。聚焦職業信息庫、勞動教育、科創教育、升學資訊、家庭講堂、社會體驗等內容,面向學生、教師、家長建設深圳市學生發展支持智慧平臺。研制學生生涯教育指導意見,實施普通高中教師全員參與的學生發展指導專項培訓,深化實施學生生涯規劃教育。
推動普通高中結合自身校情,加強選科走班指導與管理,目前已形成兩種主要的走班模式:一是“固定班+走班”模式,即將選擇相同學科的學生分為固定的行政班,無法整合的學生進行走班,此類比例約占85%;二是分類分層走班模式,即按照學生選科情況和學科學習情況,進行分類與分層相結合的走班方式,此類比例約占15%。
3. 構建高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深入實施新課程新教材,必須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一方面我們構建學業增值性評價體系,基于普通高中學業成績、生源實力的正態化等級分布情況,考查普通高中學業成績與生源綜合實力的變化值、保持值以及相應的進步值和退步值情況,實施學業增值評價。同時,探索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即在學業增值評價的基礎上,開展相對獨立的課程建設評價、教學評價、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等,另設課程教學、教師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示范輻射等4項相對獨立的關鍵指標,構建簡便、可量化操作的核心指標體系,強調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實施課程與教學評價,主要請外聘專家對各學校的課程開發典型案例、教學設計案例及示范課例,進行定性評價。對教師發展的評價,根據教師業務比賽獲獎、科研成果等情況進行量化統計。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評價,則根據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科技創新發明及作品創作等情況進行數據量化統計。綜合起來實現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性評價,引導學校積極深入探索新課程新教材的創造性實施。
4. 深化考試命題、教師培訓、校本教研等配套制度建設
推進與教學改革相適應的日常考試命題改革,開展命題培訓和比賽。健全校本研修機制,探索以專題研究項目或以學科組為單位的教學研討、示范課展示等各類“做中學”式培訓,強化以學科教學改革為核心的崗位實踐培訓,支撐學科教學改革。推動學校教研組建設,優化校本教研方式,注重學科教學改革實踐模型培育和示范案例展示,引領教學變革。加強支撐教學改革的設備設施建設,加強家庭、社會、企業各類教育資源開發與整合,加強家庭教育,創新家校社合作。
二、創新“雙新”實踐推進機制
推進普通高中“雙新”實施,既需要理論研究、規劃設計,也需要創新實踐推進機制。基礎教育改革進入一個新階段,教研越來越成為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推動力量。
1. 構建教研、科研、培訓協同推進機制
一是科研和教研的協同。強化新課程新教材研究,加強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學科教學改革、學生發展指導、教育評價改革等重要領域的研究。加強新課程新教材實施頂層設計,共同研究制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和示范校建設三年規劃和實施方案,指導學校和學科組制定相應的三年發展規劃方案。結合學校發展基礎、學科教學改革實踐以及新課程新教材實施要求,指引學校及科組準確把握整體推進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主要領域以及課程體系、學科教學等各項改革的主要維度,幫助學校構建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整體框架。
同時,充分發揮課題研究導向作用,面向教學改革的重點突破領域,面向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性變革,進行選題和規劃立項,協同引導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并圍繞教學改革的選題、基本框架設計、實踐推進、示范展示及成果轉化等協同推進。
二是教研與培訓的協同。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或者說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歸根結底依賴于教師的實踐探索。這需要教研部門做好頂層謀劃和整體設計。如何縮短教學改革框架設計與教師實踐探索之間的距離,是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的關鍵,如何實現教學改革理念、實操框架與教師教育教學實踐一體化,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為此,教師培訓部門緊緊圍繞新高考命題改革、新課程實施以及相關學科教學改革突破點等,組織開展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專題性培訓。以多樣化教學改革實踐模型的設計為培訓重心,建立專題性培訓及反復研討機制,幫助學校或學科組設計并厘定具體的教學方式改革模型,在教學改革實踐中幫助提煉和完善其操作模型。
三是教科研培協同推進。通過學科教學指引、教學資源開發、教學專題調研、教改項目協同研究、示范課展示、教學實踐模型培育推廣、學業質量監測分析與教學診斷等方式,規劃和設計學科教學改革。探索構建市區校三級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包括教學改革協同研究、集體視導、項目協同推進等工作機制。學科教研員分別跟進,研制發布新課程新教材學科教學指南,組織分類培訓,加強及時指導和實踐推進,特別是強化學科組按既定的教學改革方向實施探索,加強教學設計研討,開展示范課展示活動,展示教學改革具體案例。
2. 開展試點先行探索
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必須找到有力的抓手和有效的載體。為此,我們在全市遴選了10所示范校、28個學科示范基地,先行探索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主要任務是在課程體系建設、學科教學改革、學生發展指導、考試評價改革、教師專業發展、校本教研等領域推進系統變革,以學科組為單位,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在此基礎上,針對深圳市“十四五”期間普通高中建設規模大的特點,重點面向新建普通高中遴選了一批實驗校和學科實驗基地,在更大范圍內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同時,建立定期匯報、示范展示交流及督導驗收機制,及時了解學校進展,指導和敦促學校按既定規劃順利推進。
3. 構建項目引領實施機制
為在更大范圍深入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在努力推進示范校和學科示范基地建設的基礎上,我們構建了項目引領的推進機制。與示范校和學科示范基地建設路徑不同的是,項目實施機制更聚焦問題解決,具有大面積的推進功能。主要圍繞課程體系建設、學科教學改革、學生發展指導等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重點領域進行項目規劃,指導和推動學校選擇相應的項目深入實施。
為推進項目實施,我們對各項目實施框架進行了系統的設計,經過專項培訓,推動學校進一步實踐探索。在此基礎上,面向全市普通高中征集典型案例,提煉項目實施模式,深化相應的項目實踐。特別是通過案例的改進和優化,培育優秀典型,開展示范交流,引領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同時,依托市教研員承擔的若干省級學科教研基地建設項目,統領區級教研和若干學校基地,開展深入研究和實踐。
4. 構建成果培育式推進機制
引入教學成果培育機制,不僅可以增強學校和科組實施教學改革的動力,而且有利于學校和教師明晰教育教學改革的框架設計與實踐模型。為此,我們參照教學成果培育方式,組建專業指導小組,聘請專家指導學校圍繞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整體領域,研制和設計系統性改革方案,規劃設計并推動學校的課程體系建設、學科教學改革、學生發展指導等。開展過程性指導和跟蹤,提升和完善教學成果模型,推動學校深化教學改革。組織教科研人員,結對提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經驗,優化教學成果表達。
同時,著力打造“博士后創新論壇”“鵬城教育學術講座”等學術平臺,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成果交流,引領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方向。此外,積極建設教科研培一體化智慧平臺,在資源共建共享的同時,實現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過程性數據記錄,助力成果打造。
(李桂娟、潘希武 作者分別系廣東省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副院長)
《人民教育》2023年第8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