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兩萬標箱級集裝箱船“中遠海運摩羯座”在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2號碼頭起錨揚帆。董事長陳弓認為,這是中國船企在國際超大型船舶建造領域不凡實力的再次彰顯。
這也是該公司在半年時間內交付、命名的第三艘同型船舶。
而在差不多同一時間,位于上海浦東的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泛歐”號(PanEurope)在長興島碼頭舉行命名儀式。
僅焊接縫就達130多公里
“泛歐”號是一艘可一次裝載17.4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的全球最新型LNG運輸船。
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是全球13家之一、中國唯一的建造世界最先進大型LNG船的造船企業。董事長陳建良介紹,“泛歐”號集中了當今中國造船的最新科技成果。LNG船是將液化天然氣從供應終端運往接收站的專用特種船舶,“易燃易爆,還要在各種復雜環境下長期漂洋過海,因此安全性要求極高,技術復雜,是世界上最難建造的貨船。”
LNG船是國際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產品,被喻為世界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此前,只有歐美、日韓的極少數船廠能夠建造。
滬東中華LNG船總建造師何江華告訴告訴記者,作為特殊船舶,LNG船在建造精度、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達到了極為苛刻的地步,“允許公差范圍一般以毫米甚至1/10毫米計,細微度接近一根頭發絲”。
“泛歐”號船貨艙的圍護系統僅焊接縫就達到130多公里長,而且必須要保證沒有任何一個泄漏點。其中支撐貨艙圍護系統的殷瓦鋼板厚度僅有0.7毫米,一旦熔深太深就會燒穿鋼板,而殷瓦鋼板下面就是絕緣箱的木質外殼,一旦被引燃,就可能釀成全艙火災。“太淺則強度不夠,經受不了長達40年運用環境的嚴峻考驗。”滬東中華焊接高級技師秦毅說。
除已經交付的18條大型LNG船,目前滬東中華正在建造的世界最大載箱量的22000箱集裝箱船,是世界上首個以液化天然氣為主要動力的船,集成了世界最先進技術;承造的全球最大的G4型45000噸集裝箱滾裝船是世界首創性產品;擁有43個頂級不銹鋼液貨艙的38000噸雙相不銹鋼化學品船,可同時運載幾十種不同種類化學品,是世界化學品船的旗艦船型……
“在建和手持訂單中,滬東中華高新技術產品的占比達到了100%。”陳建良說。
國內造船界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如今的滬東中華,已形成了以LNG產業鏈裝備制造為核心、以高端特種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為主體的產業布局,并逐步由一家以散貨船、油船建造為主的傳統造船企業,轉型為一家軍民深度融合,在國際高端船舶市場與世界一流造船企業全面競爭的綜合性海洋裝備產業集團。
船舶工業是現代工業的集大成者,被稱為“現代綜合性工業之冠”,既是資金、勞力、技術的密集產業,也是現代工業的縮影,更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的標志。
作為“致力成為全球海上物流載體最佳提供者”的南通中遠海運川崎,以交付首艘第五代5400標箱集裝箱船為標志,成為國內造船界在此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也奠定了其在大型、超大型集裝箱船設計建造方面一直處于國內領先的地位。
2006年,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就開始自主設計建造1萬標箱超大型集裝箱船。而當時,航運市場投入營運的最大集裝箱船為地中海航運公司9580標箱的“PAMELA”號。全球具備萬箱集裝箱船設計建造能力的船廠鳳毛麟角,僅有丹麥、韓國等極少數國家具備相關的能力。
2011年,在集中精力打造13386標箱超大型集裝箱船后,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又自主設計研發了新型2萬標箱超大型集裝箱船。這艘長400米,寬58.6米,最大載重量達19.7萬噸的2萬標箱級超大型集裝箱船,是目前世界上尺度最長的船舶之一。
從第五代5400標箱集裝箱船建造起步,到后來的1萬標箱、13386標箱,再到如今的2萬標箱,南通中遠海運川崎逐個實現了國內同型船“零”的突破。陳弓說,幾代船型的變化,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累積和相似形的放大,而是對常規技術、企業管理乃至工藝極限的極大挑戰。
他說,特別是超萬箱級集裝箱船系列產品的設計建造,南通中遠海運川崎連續攻克了超大型船舶船型優化、節能環保、強度分析與結構優化、焊接工藝等多項技術難題,在國內首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設計與制造技術體系。
南通中遠海運川崎成立23年來,先后有9個船型創下了中國造船業的新紀錄。
“有完整的自主技術平臺支撐,建成一艘LNG船只需要兩年”
陳弓說,作為一家遠洋船舶造船廠,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別無選擇地從一誕生就高度融入國際貿易市場,并逐步從低附加值市場轉向了高附加值的造船市場。
從全球范圍來看,至今的中國已是當之無愧的造船大國,而且隨著創新能力的增強、結構體系的改善、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以及國內需求的加快釋放,中國正在加快走向造船強國。
陳弓認為,對于制造企業來說,創新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力。在他看來,躋身于世界一流中國造船企業,創新是流淌在企業生存和發展血脈中的基因,也是支撐企業實現一次次跨越式發展的靈魂。
作為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造船企業,南通中遠川崎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
南通中遠海運川崎由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與日本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在1995年合資成立,建立在一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權結構下:中外雙方對等持有公司50%的股份,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中日雙方總經理負責制”,建立了中日雙方共同負責、互相制衡、相互監督的經營管理體制機制。
“沒有絕對控股方,實現了決策權和經營權對等。”陳弓說,這種股權和管理權結構,確保合資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也為公司兼收并蓄、創新發展奠定堅實體制基礎。
“分享、消化、吸收,再創新。”值得稱道的是,作為新興船廠,南通中遠海運川崎沒有止步于沿用川崎重工的成熟模式,而是瞄準世界先進造船技術,并迅速形成總裝造船的優勢。
同樣,在建造LNG船之初,滬東中華是通過購買國外的專利技術起步,但在將圖紙轉換為實船建造的過程中,滬東中華在消化、吸收國外成果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本土化改造和創新工作。僅在LNG首制船關鍵技術攻關方面,滬東中華就先后完成了攻關項目80項,成功申請了31項與LNG船關鍵技術相關的專利技術。
“第一條LNG船,滬東中華幾乎用了7年時間才研發建造完成。而今天,有完整的自主技術平臺支撐,建成一艘LNG船只需要兩年。”陳建良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