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   >  正文

北極海冰范圍或創歷史新低 科考工作迎來挑戰

評論

7月20日,我國第九次北極科考隊員乘坐“雪龍號”,從上海出發,踏上前往北極的征程。未來兩個多月,他們將在極地探索未知奧秘,孵化奇思妙想。

北京時間8月1日零時,“雪龍”船駕駛室里,雷瑞波坐在窗邊,靜靜地眺望。前6次北極科考,他都曾在中國北極科考的傳統作業區,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與北冰洋的浮冰邂逅。作為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助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眼前的這片海,隨風漂流的冰,他再熟悉不過。這熟悉的畫面,如今卻變得有些陌生起來。“前幾次到這兒,浮冰還很多、很厚,今年這海區的浮冰,與往年相比,則少了很多。”這也令他擔憂,接下來冰站上的工作能否順利開展。

今年海冰范圍或創歷史新低

幾天前,雷瑞波從遙感衛星產品上看到,今年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很低,低至1979年有遙感衛星產品以來的前4位。海冰范圍或將創歷史新低。“冰的厚度雖然在云圖上看不到,但根據這兩年北極冬季的氣溫判斷,肯定比較小。”

作為國內海冰研究領域的專家,雷瑞波一直致力于極地海冰的研究,可以說,成果頗豐。他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他還獲得了國家優秀青年基金支持,并入選極地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在國際海冰研究領域,雷瑞波也有一定聲望。提起關于海冰的一切,他如數家珍。

他告訴記者,夏季海冰的覆蓋面積的變化,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氣溫和氣旋。“2016年和2017年的冬季,是北冰洋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暖和的兩個冬季。”無論是海冰的厚度,還是覆蓋面積,都與氣溫有著最直接的關系。“氣溫升高,冬季海冰就不會大幅增長。冬季海冰增長量的多少,又直接影響到夏季海冰的覆蓋面積。”正是基于這種必然的聯系,雷瑞波客觀推斷,今年海冰厚度“絕對比較小”。

推斷海冰多少和厚度的另一個因素,他認為是氣旋活動。“氣旋活動對夏季海冰的密集度影響很大。如果氣旋多,會有利于海冰破碎;如果氣旋少了,海冰的覆蓋面積便未必能達到歷史最低值。”

每年5月底至8月底,這3個月是北極的春夏之交,也是海冰的融化期。從現在來看,融化期還剩一個月。“未來一個月非常重要。”雷瑞波說,今年北極海冰范圍會否是歷史最低,9月初就會有答案。目前,從衛星遙感產品上看,雷瑞波認為,這基本屬于歷史較低水平。

冰情變化造成找冰難

根據自然資源部批復的《中國第九次北極考察總體工作方案》,此次冰上考察,主要任務有三項,建設7個短期冰站、1個長期冰站、布放1套無人冰站。長期冰站,前后加起來大概要工作10天。做長期冰站,需要比較安全的大浮冰,以確保冰上布放的大型設備和冰站工作人員的安全。由于海冰持續向北退縮,多年冰不斷減少,多次北極科考的經歷告訴雷瑞波,找到適合做長期冰站的浮冰越來越難。“最近這幾次,找冰都很困難。”

中國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雷瑞波三次執行尋找冰站的任務。“‘四北’時還相對比較容易,有時不用直升機,船出去也能看到合適的冰。”等到第六、七次時,不要說船,雷瑞波坐著直升機出去找冰,都不順利。“從飛機上看,冰面上坑坑洼洼,很多融池。感覺要做也能做,但就是心里沒底。”有時,一次飛行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就要再飛一次,接著找。

由于考察隊作業有時限,到冰站作業的時候,航次通常已經過去三分之二。如果此時還是找不到合適的冰,拖一兩天還行,再拖,考察隊領導心里也著急。“最后的結果,就是找一塊差不多的浮冰,雖然與想象中的有點距離,但也只能是找個平衡了。”雷瑞波說,現在條件好了,設備也比以前先進了,但找到合適做長期冰站的浮冰依然比較困難。

極地海冰減少,雷瑞波認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有關預測,2050年左右,北冰洋夏季將出現海冰范圍小于100萬平方公里的現象。無疑,這將對科研工作帶來重大挑戰。“對于整個北極地區的環境和航道來說,也將是一種顛覆性的改變

標簽: 北極 海冰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