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1月27日電(記者李偉) 人在旅行過程中產生“水土不服”的癥狀非常普遍,此前研究已經表明,“水土不服”與飲食改變帶來腸道菌群的變化有一定關聯性。華中科技大學科研人員近日在腸道菌群可塑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開了腸道菌群在“水土不服”癥狀產生、發展和恢復過程中的變化規律。
“一個人到了異地一開始飲食不習慣,但是過段時間也能適應,這就是腸道菌群的可塑性。在外地過一段時間回到原地,又能適應回來,這就是腸道菌群的彈性。”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寧康教授告訴記者,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在變化過程中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在長時間停留期間又具有相當的彈性。
寧康研究團隊招募了一支由十人組成的志愿者團隊,他們從北京出發,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停留了六個月,然后返回北京。通過使用高密度縱向采樣的策略,收集了志愿者的糞便樣本,記錄他們詳細的飲食信息。對糞便樣本進行高通量測序和相關分析,發現人類腸道菌群在較長時間跨度內受飲食改變而發生的動態變化規律。
“跨國志愿者腸道菌群之間的變換通常在1個月內完成,并且志愿者腸道菌群的動態變化有特定的變化趨勢。”寧康說,“飲食長期的轉變可改變腸道菌群,飲食的恢復也可使腸道菌群恢復,揭示了腸道菌群具有雙向可塑性和強大的彈性。”
科研人員通過整合志愿者的飲食信息,證實了腸道菌群的雙向可塑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飲食調節,志愿者在外地消費的食物消耗量增加與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顯著相關。
專家表示,腸道菌群的雙向可塑性模式的發現,有助于指導科研人員對腸道微生物組相關疾病的臨床診療。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世界胃腸病和肝臟學科領域的頂尖期刊《消化道》(Gut)在線發表。